商业银行未来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近年来一个人们听得最多的商业术语之一,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商业模式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要素,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并能持续赢利的整体解决方案。本定义有七个关键词,分别是“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持续赢利”、“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七个关键词是构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七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决定未来银行商业模式的基础
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一系列影响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密集出台,电子技术繁荣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决定商业银行的基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金融改革深入化
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研究结果表明,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对此反应可能会较为剧烈,大银行的净利差将会减少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会减少1%-1.5%,于此同时,利润也会大大减少,四大国有银行利润 预计会缩减10%,中小银行预计缩减30%左右。二是民营银行设立开始破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改革措施,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可在中国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民资进入金融业被业界视为打破金融垄断、引导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
(二)技术发展成熟化
这阶段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这也引发客户消费习惯的变革,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正在加速。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在加速成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崛起。创新的支付模式层出不穷,像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线上✈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模式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三)客户需求多样化
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个性化趋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挑剔,更多的人需要高端理财服务,定制化一对一服务。二是多样化趋势。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多样化,经营与国际接轨,管理呈现集团化、业务呈现综合化,对融资需求自然需要更多复杂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服务。三是电子化趋势。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希望得到安全、快捷、操作简便的网上银行业务。
(四)竞争环境复杂化
一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二是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存款将会受到直接融资的巨大冲击,居民存款加速向股票、债券、保险、基金、外汇、黄金等市场分散。
二、未来银行商业模式展望
(一)渠道电子化
未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无时无处、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全天候、实时的业务需求,任何客户都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任何交易。银行间的竞争优势将不再取决于分支机构及网点等物理渠道的数量,甚至物理网点将成为个别银行的负担。商业银行会延伸出电子化的虚拟“网点”和“柜台”,以金融互联网、社区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
(二)产品个性化
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对客户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关系”竞争,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彻底摒弃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转变成先充分了解每一类客户甚至每一个客户(主要是集团客户、大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再设计出与其特殊需求相适应的人性化产品,并反馈和提供给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粘性,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依赖性,建立银企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
(三)功能平台化
银行业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相关金融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甚至银行与其他非金融业的合作和渗透的深度也将无限扩大。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功能将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不仅是传统银行充当的资金融通中介,还要为客户提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商超、物业、商品交易等其他行业之间进行资金、信息、物流交换的平台,也就是既要销售金融产品,还要提供交易及物流通道。
(四)服务人性化
一方面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以秒时计算的线上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咨询,为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跨行业的综合信息等线下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品牌标识、价值追求、企业文化、行为礼仪、营销推动等方面需要体现服务的人性化。
(五)业务边界无限化
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中,对公业务方向是要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对公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跨境融资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业务。零售业务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理财、私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除了中高端个人客户以外,女性客户、老龄客户、跨境客户和年轻消费型客户都是未来零售业务的目标群体。
(六)盈利模式精细化
未来,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高风险溢价、高综合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要求银行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来提高客户综合回报。
三、商业银行应对未来商业模式的策略
(一)紧盯客户需求
1.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针对性
在个人、公司、机构、金融资产服务、渠道等主要业务领域,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如推出多币种信用卡、账户管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增利型理财产品、安卓网上银行等产品。 2.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建立个人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在统一客户 ヅ评价、对客户进行星级评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星级客户,在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费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层次清晰、协同一致的星级服务体系。
3.拓展服务渠道,改变客户体验
完善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钱包等服务方式和渠道。筹建“体验式银行”、“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以重塑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尝试改变客户体验以及传统银行服务方式。
(二)拓展移动金融服务
1.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
移动金融的深入发展依赖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丰富手机银行的金融功能。扩展手机银行理财功能,尽可能移植传统理财业务,如贵金属、基金、国债买卖等,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投资理财的需求,应对移动证券等业务的竞争。
2.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
面对P2P等新兴融资方式的竞争,可以将手机银行作为自身中介平台,提供传统银行服务范围以外的金融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消费导航服务,使用户享受更加优惠的商品价格,增强客户的粘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手机银行,促进银企合作。扩展手机银行融资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新兴P2P的融资中介模式,借助手机银行平台,为用户提供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选择,拓展自身融资中介功能。
3.改进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开展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仓库和信息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将更加了解个人客户及其金融需求,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差异化、定制化服务。增强与客户的交互功能。探索开展便民服务功能。GPS定位、NFC、生物识别等手机硬件功能的扩展,丰富了商业银行提升客户体验的手段,如通过应用GPS定位服务导航功能,为客户提供附近网点位置的自助导航等,将充分使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三)实行大数据战略
1.建设“数据仓库”
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协议等主题数据。
2.建设“大数据平台”
积极推动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纵向整合、横向渗透,促进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一方面,要“走出去”,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完美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开放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请进来”,与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合作,对数据存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
3.建设“智慧银行”
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提供“银行始终在客户身边”的全场景金融服务。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整合柜员、客户经理、自助设备、网银、手机或移动终端等各类渠道,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为客户创造最佳服务体验。
(四)创新业务模式
1.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
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比如代收付、POS、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完善现金管理产品,加强同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锁ญ定公司业务客户资金。
2.围绕“O2O”的创新
一是主动用“O2O”思路优化银行自身的服务内容。将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实体店铺结合,使线上与线下资源全面整合。二是以“O2O”闭环中的关键环节为着重点抓好基础性建设。现在银行大多数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但支付平台上的直连商户并不是很多,更多商户可能需要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商户来接入,所以银行要善于发掘合适的行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填充起行业的闭环,培养自己的忠实商户和客户,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
3.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
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流稳定,甚至封闭式运转等目标。交易业务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促进利率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和交易,比如利率上限、下限、掉期等。同时,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提高。根据美、日等国经验,中国债券市场仍有35倍的增长空间。商业银行利用这些利率衍生工具、债券工具既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用来规避自身的风险,增加收入。
(五)网点模式多元化
1.建设专业零售网点
建设功能分区明晰、人员配置合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新型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零售银行网点,诸如小型县域支行、大型贵宾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中心网点等等。力争将传统落后的银行网点模式改造成应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客户需求的专业性零售网点。
2.建设社区银行网点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准确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
3.建设小微网点
随着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支行网点进行改造,并不断地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中心,根据小微企业行业属性、客户群体、供应链❥条的不同,创造性地打造了一种以行业企业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物理网点。
(六)力求合作共赢
1.深入开展银行同业合作
除了原来常有的同业拆借、银团贷款等等合作外,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在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
2.蓬勃发展金融同业合作
面对企业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加强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将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创新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3.不断跟进跨业合作
在新形势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精准定位各类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种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和产品将使银行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商业银行的产品必须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拓展,需要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开辟更广泛的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