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近年来,绩效审计逐步在县级审计机关不断推开。由于绩效审计在县级层面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开展难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确保绩效审计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
1.“一阵风”和常态化的关系。当前,许多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来自上级审计机关考核推动,而不是来源于内生动力。在上级将绩效审计纳入考核体系并逐年加大考评比重的“指挥棒”指引下,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不 断加大工作力度,绩效审计工作逐步驶入正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单位和人员对审计转型的认识还不到位,把上级审计机关的推动看做是“一阵风”,对上级的各项部署要求被动敷衍应付。实际上,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加快,对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面临的环境也要求传统的审计思路必须转型。在当前新形势、新情况下,越来越凸显出实施绩效审计是县级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逐步深化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断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做到目标上坚定不移,工作上强力推进,在审计计划安排上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在审计报告内容中体现绩效审计的内涵,在审计成果转化上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效,在考核考评中体现有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导向,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份量,常态化推进绩效审计工作,不断把绩效审计工作引向深入。2.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少数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在原有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简单添加一点绩效评价的内容。在他们脑海里,绩效审计好似财政财务收支改头换面,还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想法把绩效审计简单化,没能准确把握绩效审计实质。在这种不良思维指导下,绩效审计发挥作用和效果无异于杯水车薪。县级审计机关和人员要正确处理好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必须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细致把握准两者之间的界限:绩效审计并不忽视审计对象的真实合法性,而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绩效审计并不限于检查财政财务收支,而且也检查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绩效审计并不仅仅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某个方面,而是常常兼而有之、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拓展;绩效审计并不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单一地就事论事,而是联系地、辩证地、综合地审究考量。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在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不断规范绩效审计操作行为,综合审究和考量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工作效能、政策效果,逐步走出了一条契合绩效理念、顺应审计规律的绩效审计新路。
3.借助“外脑”与提升内力的关系。诚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中,借助“外脑”力量和听取专家意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而且可以通过获取第三方信息,对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县级层面,受客观条件限制,借助“外脑”有时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某县审计机关建立外聘专家参与绩效审计制度,由于受地域、经费和自身选才视野等因素限制,所外聘的专家往往可能都是县域内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接受咨询和开展绩效评价事项时,所外聘的个别专家可能会带有利益偏见,不能客观公允地站在第三方立场上,独立发表绩效评价意见。同时,在借助“外脑”的过程中,个别县级审计人员也可能会产生依赖思想,认为以后开展绩效审计借助外聘专家力量就足以完成任务,导致自身不注重加强学习和提升素质能力。笔者认为,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要正确处理好借助“外脑”与提升内力的关系,不光要向专家借“智&rdq☿uo;,还要在提高审计人员自身能力上下功夫。一要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学习力。坚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创新教育培训方法,促使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学习中增长见识,在绩效审计实践中提升能力;二要着力提升审计队伍的创新力,鼓励审计人员成立绩效审计☿课题组及相关科研组织,支持开展绩效审计专题研讨和集中攻关,实行绩效审计项目课题化,做到项目有课题,课题有项目,实现两者同步研究、同步实施、ฉ同步总结,推动审计“项目”与“课题”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三要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战斗力。积极推动审计人员不断创新绩效审计手段,努力培ฝ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为推动绩效审计在基层深入发展和加快县级审计工作科学转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4.统计分析与科学评价的关系。统计分析方法是认识社会现象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它能为绩效审计结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在县级审计实践中也出现滥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误区。个别审计人员有时为了说明一个浅显的小问题,也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论证一番。虽然整个审计报告数量关系、图表等弄得很花哨,粗看起来内容好像很高深,细细琢磨起来实际上没什么实质内容。县级审计人员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公允、恰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破除对量化评价指标的迷信,科学准确地衡量被审计事项的绩效,不能唯统计分析方法至上,更不能滥用统计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