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4-09-20 12:05: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意识培养与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的区别,以及当前意识培养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意识培养的含义,意识培养的方式、方法,意识培养的作用、意义,影响学生意识形成的因素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意识培养 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对前去探望他的温家宝同志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也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老生前的疑问,也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需要对中国大学传统教育模式重新审视。建国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为什么采取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主要是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的培养,缺乏思想意识方面的引领。创新不仅需要具备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在意识上的超越。意识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即观念、理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的基础。没有意识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可能产生智慧。一个人的思想由各种意识、观念、理念组成。正确的意识、观念、理念构成正确的思想;错误的意识、观念、理念构成错误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能够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错误的思想就会片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中国文化旗手的鲁迅,其意识在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鲁迅看到中国人贫弱的身躯,便幻想着通过学习医术来救治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没有多久,他的幻想就被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场景所粉碎。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惨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如果鲁迅没有拯救中国于水火的意识,就不会弃医从文,也就不会成就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功绩。

二、意识培养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1.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是求同,而意识培养是存异。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是知识灌输和技能运用层面的教育,是认识再认识的认同教育。意识培养是思想层面的教育,是评价再评价的存异教育。每个人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同。所以,意识培养不能求同,而只能存异。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理念和意识,以便形成正确的思想,能够正确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产生智慧。

2.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有固定的模式,而意识培养没有定式。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所进行的专业(职业)教育、实用(需求)教育。意识培养是没有定式的心智教育、价值教育。意识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意识培养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具有排除干扰的思辨能力、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和超越情感的自控能力。意识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观察、感悟、经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通过对知识的分享与碰撞,形成对人类文明的见解和意识。学生真正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变成自己的内生动力,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个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讲没有定式,每个教师的知识功底、理论功底不同,其对学生意识的引领效果也不同;从学生的角度看也没有定式,每个学生的悟性各不相同,其对教师引领意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知识功底越深,其学术魅力就越大,对学生心智教育就越强;教师理论功底越厚,其智慧目光就越远,对学生价值教育就越有效。

3.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可以定量评价,而意识培养只能历史评价。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通常采取定量考试的办法评价。通过考试,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正和弥补。意识培养追求的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如何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事物,明辨事理,感悟人生,并树立追求真理,终身学习,实事求是,诚信善良,团结友爱,珍爱生命,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意识。这些意识有助于学生转识成智,形成通透、系统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建良好的理智和心智水平,提升判断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意识,是无法用定量的办法来评价的,只能由日后在工作实践中所做出的成绩来检验。

<>

三、当前意识培养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按专业招生和学习对学生意识培养的限制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意识到,本科阶段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模式对学生知识汲取的不利影响。不少知名大学相继取消了按专业招生的做法,而改为按学科或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等类别招บ生,并实行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自由选课,按学生兴趣取向选择培养方向的教育模式。我国大学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做法实际是延续苏联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专业化✿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很难培养出创新型杰出人才。国外大学搞通识教育,我们也进行了尝试,但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实则是专业教育,根本不可能实现通识教育。

2.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意识培养的引领问题。意识培养主要在教师。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现在之所以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除了高校体制、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外,主要还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一批博学多才、远见卓识、志趣高雅的大师级教师。教师自身素质越高,其对学生意识的引领作用就越强。

3.课程评估方式对学生意识培养的影响问题。课程评估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我国大学的课程评估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但这两种评估方式都没有发挥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创新意识的作用。学生上课怎样,是否认真听讲,是否领会教学内容,以及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等关乎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问题都与课程评估无关。我国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学生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突击应考、高分低能等现象。虽然教师尝试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如果不分课程性质和类别,还是沿用注重形式和知识点掌握的课程评估方式,教育还是局限于“学答”,不仅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还❣会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对于人类的创造力来说,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里的“想”指的就是意识。从这一点来说,意识培养比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更本质更重要,并能产生无法估量的溢出效应。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