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时间:2024-12-26 13:37: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协同育人是教育部倡导的一种新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推进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同培养高校人才的目的,是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协同育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P键词: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203-03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

1.“协同”的含义。“协同”在英文中有cooperation(协助、配合、合作)、teamwork(协力、联合作业)、synergism(配合、协和作用)、collaboration(合作、协作)等多种表述。在汉语中,《汉语大词典》把“协同”注解为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说文解字》将“协同”释义为“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百度百科则把“协同”定义为“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认真分析上述这些英文、中文对“协同”概念的解释,不难发现尽管在文字表达上有所不同,但不论是英文的不同表述还是中文的各种释义,对“协同”本质内涵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协同”是不同主体间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通过配合、协作,结果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2.“协同育人”的内涵。结合以上对“协同”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协同育人”定义为:协同育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目标,达成互利共赢,通过开展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实施开放式办学。通过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企业在产学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学校办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提升。

2.协同性。“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再是由学校单方负责人才的培养,而是由产学研三方共同合作来完成人才的培养。产学研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义务,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共同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应用性。“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方面开展合作办学,能够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引进和利用各种社会优质资源,有效弥补和解决学校实验、实训教学在师资、设备、场所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4.共赢性。“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合作ツ办学,各合作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育人才,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利益共同体,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互动、互赢互利。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协同育人”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略

2010年7月制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高新区和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和科研基地。”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把“协同育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来大力推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政方针,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践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ฌ校办学定位的客观要求 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办学”,它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可能从课本中、从单纯的学校理论教学中培养出来,必须要进行充分、科学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不足❥、人才引进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缺少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难于保障实习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吸引生源、形成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出路。“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办学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的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与社会机构开展办学合作,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学校办学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校企协同育人,构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有着特殊的人才培养规律。开展校企合作,在办学中引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工学结合、产教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的第一抓手,积极探索、践行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弥补学校实训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采用“定向班”、“冠名班”等订单式培养方式,校企共同研究和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管理和人才的培养及考核评价,实现人才培养对接岗位能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使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引导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资金,学校以土地、师资等入股,开展股份制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的实践制度,让教师在生产一线学习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校企合作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平台。

(二)校所协同育人,打造科研创新与理论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普通高校相比,科研院所在科研技术、信息资源、科研项目、实验设备及研究队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优质资源如能为高校利用,对高校学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的办学合作,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与科研院所开展“协同育人”。如,请科研院所每年定期指派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到学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讲授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及创新现状,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专业方面最新的学术动态;让科研院所对在校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使用实验室的仪器装备开展科研实践;遴选具有科研、创新潜质的学生到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科研场所,体验科研活动,与科学家、研究员面对面沟通交流,拓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力。

(三)校地协同育人,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出路

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理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不突出,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局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顺应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地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潮流,主动出击,融入社会,通过加强与地方的办学合作,开展校地协同育人,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出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生存能力。学校的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等各项工作要主动配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努力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孙家明,李寒梅.“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9):132-136.

[2]李念良,徐兴.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9):30-33.

[3]蔡志奇,黄晓珩.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8):6-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