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5-01-14 07:17:2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重知识和理论、轻实践和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不相适宜。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尝试提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满足各利益体诉求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事”。我国的高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型组织,包括学生本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政府机关和学校教职工等多方校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相关者的利益,但高校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群体或组织就可单独完成的,它是一项涉及校内外、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依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包括“客体、理念、主体、目标、途ϟ径、模式和制度七大要素” [1],旨在回答培养谁、应该怎么培养、为谁培养、由谁培养、要培养成何种人才、借助何种载体和方式培养、按照何种标准培养、用什么制度来保障人才培养等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最核心要素,它不是内容和形☭式,也不是目的和结果,而是一种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和管理,由此可以把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高校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理念指导和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并协作完成的针对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

二、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甚至还要适度超越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在符合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多方协作,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解读不仅要分析内部关系规律,而且要注重其外部关系规律。

1.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指向未来职业或职业的准备性[4],其根本目的就是整合各方资源,通过高校、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体协同作用,消除利益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深化合作,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又具有高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满足主体在各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在操作层面上,要注重利益体间隐性知识的转化。高校教师具有较高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素养,其隐形知识,即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水平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和其他主体共享以提高其显性水平;用人单位和社会上专家的实践知识强于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这种隐性知识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被掌握,因此加强利益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即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又为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了具有职业胜任力的员工补给,达到双赢效果。

2.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我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是复合型人才,如果学校的专业设置过于狭隘,会限制学生今后就业的发 ﭢ展方向,因此在专业设置时要体现“柔性”理念,尽量做到大专业小方向、宽专业精方向的跨主干学科的复合交融的设置方式。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实践和导师制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固定于某一学期。♂在学生对设置专业有一定认知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产生期望后再确定专业方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有利于目标设置,因此专业设置时间应为学生在校学习一定时间后,而不是盲目的一进校就确定专业,即使在学生确定专业后,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更改空间,提供更加宽松和柔性的专业空间设置机制,给学生能调整职业发展方向的游移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