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精神引入中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4-12-27 00:41: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实质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素质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筑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精神的修养。如何将传统文化精神引入中学素质教育,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供大方之家共同探讨。

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学生的立身之本

自强不息一词,最早来源于《周易》。《易乾卦篆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运行表现为刚健的属性,人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周易集解》引干宝对自强不息的解释是: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仄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宣传其儒家思想;司马迁继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有了长篇巨著《史记》的问世;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畏恶势力,以九死不悔的精神顽强抗争,最终身殉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奋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中学生应树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理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保持相对的平衡心态,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对工作和学习不视为负担,而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的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二、为人正直、修身养性学生的道德之源

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华民族具有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这ย种精神使中华民族成为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民族。孔子曾说过:直其正也,方其义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了正气、正义的重要性。为了正义而抗争,不惜献出生命。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坚守正道的重要性。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中庸》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的就是修身养性的准则。孔子提倡克已内省,是修身养性的精华之义,其意义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又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讲了做人要遵循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自律原则。而修身养性的关键是战胜自我。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很难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强者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中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在顺境中考验自己,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能事实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客观地反映事物,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三、厚德载物、贵和持中学生的为人之道

中华民族是具有包容性的民族。《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纵观中国古代史,可略见一斑。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建立在互相包容基础之上的。荀子的学说就是融合了儒、道、法家的思想内涵而形成的。到了汉代,读经书成了社会时尚,各家之言可以同时表现,儒学✌融通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它。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其他民族交流日益频繁,使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汉唐文化。《国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即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能宽容持不同意见的人。同就是不讲原则地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说报怨以德。就是说,即使与人有怨,也要以道德上的宽容态度和方法来作为回报。贵和持中是集体主义原则和群体和谐ธ的价值观。《易经》中将天、地、人这三才纳入一个整体当中,追求宇宙的动态平衡。这是和谐的哲学文化基础。《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主张把自己的苦乐与人们、社会联系起来。这是以德为本思想的体现,对培养健康优秀的民族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不无裨益。

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宽容,要与人为善、乐于交往,要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尊重、信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善于沟通。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