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
1、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主要是通过 会计 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其他执法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有些问题不可能查深查透,因而☯导致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 内容 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 企业 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如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胜任能力跟不上 社会 发展 的需求,获取不到相关证据或审计证据收集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审计处理引用 法律 条文不准确,定性不准,处理不当以及审计人员未能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就会严重制约和 影响 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任务重,人员少,疲于应付审计导致的审计风险。
目前 地方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普遍偏少,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却越来越多,遇到领导班子换届的情况下,审计任务过于集中且时间紧,导致审计任务不均匀,审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不堪重负,应审的经济事项没有审全审透,影响审计质量而造成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领导的主管责任是指未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领导的直接经济责任是指领导认同或批准的决定、规定和制度,或直接经办、直接签署的意见、直接签字报销,或被明确告知又无反对意见的事项形成的经济责任。而实际工作中,两种责任很难区分,涉及到 历史 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以及环境等因素。使得领导干部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界定不准,审计风险加大。
5、评价失真产生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不实或不当的评价,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同时,假如存在个人索贿受贿等问题时,单位账面是反映不出来的,违法的事实在审计后被查出,就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这势必会产生审计评价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言过其实的审计评价。
6、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导致的审计风险。
从已审计的项目看,一般任职期限比较长,有的甚至达十年以上。这些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情况相当复杂,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再加上这些单位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不了解、不清楚,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潜在着审计风险。
7、地方制定的政策带来的审计风险。
为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为招商引资构筑良好的经济环境,各地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地方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甚至“撞车”的问题,这就给审计机关依法定性处理带来了难度。如果按地方政策办事,则存在明显的有法不依ฝ问题;如果不按地方政策办事,但作为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采用前者,无疑存在审计风险。
8、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引发的审计风险。
目前,国家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范围和 方法 、经济责任的界定、责任追究和评价标准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准则的处理处罚办法等方面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审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的审计范围或大或小、评价责任的标准或高或低,作出的审计评价也五花八门,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9、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导致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特别是被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阻挠、干扰审计工作,提供虚假、不真实、不全面的审计资料,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应审项目的资产、负债、损益不实揭露不了,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从而造成审计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留下了审计风险隐患。
二、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把握的对策
1、积极开展任中审计。
在以往的审计实践中,先离任、后审计带来了种种弊端,如监督滞后,审计任务集中,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其结果是使审计流于形式,加大了审计风险。为此要积极开展任中审计,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既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科学 化、规范化,也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降低审计风险。
2、做好审前调查。
为了提升审计成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项目都必须组织开展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一般需要了解组织结构;业务经营范围;生产、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编报环境;运用的法规;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相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的文件等内容。做好审前调查,可以使审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3、制定审计方案。
结合审前调查的情况,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认真 分析 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控制措施。合理安排时间、审计组人员。充分注意在特定领域要避免审计组成员出现“外行审计内行”的情形。
4、进行审计公示。
实行“审计公示”制度,这项制度是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行这项制度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将审计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完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群众可以自觉参与到监督中来,向审计组织反映一些账面难以了解的情况,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
5、实行审计双向承诺,明确 法律 责任。
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 问题 ,但有些违法问题不一定会在有关资料中明显地记录和反映,因此,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对所提供的 会计 资料作出书面承诺。同时,审计组长也应向审计机关作出书面承诺,对所提供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及执行廉政纪律情况负责,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可以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6、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灵活机动的运用各种审计 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做到审计要透彻,结论要准确,评价要全面。为此,审计人员要利用业余时间随时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高 理论 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 ﭢ适应日益 发展 的 经济 责任审计的需要,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水平,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7、运用 科学 的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要以财务❅收支为审计基础,但必须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圈子,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8、把握审计评价的尺度。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是审计报告的重头戏。通过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审计评价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二是主要对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切忌面面俱到。三是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 内容 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审计评价要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新事物、新问题,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审计评价更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
9、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数据库。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每个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方便利用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还对审计对象逐个建立档案,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表、历次审计有关文书及其他材料等。审计对象档案的建立,充分满足了审计机关内部对审计资料的需求。
10、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及时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纪检、组织部门掌握的情况有机结合,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召开部门间联席会议进行分析 研究 ,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通过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审计质量得到提高、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审计风险进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