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艺术歌曲解析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杰出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艺术家,在音乐创作、钢琴演奏、音乐社会活动以及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斯特是一位具有多面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通常会有真挚的感情夹杂人为的亢奋,激越的情绪伴随着理性的反思,深刻的内容兼具浮华气息的现象。这些复杂矛盾的纠结,正是他的艺术独具的特色。一方面,李斯特极力追求博大、宏伟的规模与气势巍然的形式;另一方面,又偏好纤细的笔触、华丽的装饰和精雕细刻的情节。前者用来表现深刻历史感的事物或情感,这一点可以从他的钢琴作品和交响诗体裁中体现;后者表现其内心敏感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就极致体现了李斯特在创作中追求精致细腻的艺术偏好。
一、《莱茵,美丽的河流》分析
《莱茵,美丽的河流》作于1840年。歌词是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海涅于1820至1821年间写过一部悲剧《阿尔曼索尔》,1822年又创作另一部悲剧《威廉赖特克力夫》,后来又写了插在两部悲剧之间的《抒情插曲》,包含69首抒情诗。《莱茵,美丽的河流》就是《抒情插曲》中的第11首诗,内容描写庄严宏伟的科隆大教堂,最后把圣母像比作爱人的形象。李斯特运用通谱体的写法和细腻的笔触,将诗意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与诗歌完美的结合,以及音乐细节的巧妙安排,可以体会到李斯特是一位文人气质浓厚的作曲家。前奏中,灵动的旋律线条和音型贯穿在整首歌曲中,模仿着莱茵河水面的涟漪和倒影。李斯特将平静如镜的水上,出现大教堂的倒影这两句歌词的旋律处理成移调模进,调性从E大调转到D大调。移❤调模进不仅加强了主题旋律,还有利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在平静如镜的水上这一句上使用了色彩性的和声 E大调中降低了三音的Ⅴ级和弦变成小三和弦,形成了与歌词意味相符的柔和的色彩。B句在F大调上,前半句是由a句发展而来,后半句伴奏织体变为柱式和弦,歌唱旋律的时值扩大且更加舒展。这样的音乐形态是为了表现与歌词伟大的圣城科隆相对应的惊叹、赞颂的音乐情绪,同时也引向A段在E大调上的完满终止。歌曲第二段A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最后一句照亮我荒芜的生涯和放射出一道友爱之光在调性和旋律形态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在f小调上,节奏是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旋律显得幽暗拘谨;后者是在B大调上,前两个音的节奏时值扩大为四分附点,旋律温暖而舒展。
第三段用轻柔的力度和A段音乐材料的变形表现小天使和圣母。之后继续用柔弱的力度、旋律由六度大跳音程和半音级进唱出她的眼睛和嘴唇,还有面庞,和我爱人一模一样。在尾声中,调性回到E大调,歌词重复咏唱了她的眼睛和嘴唇还有脸庞,和爱人很相像。此时音符时值拉长,打破了之前的节奏律动,带有一种对恋人赞美和感叹的语气感,像是内心化的独白。歌曲在前奏材料的变化再现中甜美地结束。李斯特将这首歌曲的结构处理成不规整的AAB的二部曲式,且尾声材料也具有独立的音乐性格。这足以见得李斯特是一位勇于突破音乐传统的革新者,他的音乐表达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更加自由、多变、构思独特。
二、《罗雷莱》分析
《罗雷莱》创作于1841年,歌词是海涅的诗歌。这首歌曲描述了一个传说故事: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崖上有一个美丽妖女名叫罗雷莱,她整日坐在岩石上梳理着金发,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经过此处的船工。船工听了她的歌声,忘记注意暗礁,经常遭遇覆舟的悲剧。歌曲中,罗雷莱的故事是由叙述者讲出,自然流露着讲故事的人对于事件的情感和感受。
《罗雷莱》的曲式结构是带引子的单三部曲式。引子中的前奏是由减七和旋构成的两个模ฑ进的旋律。由于减七和弦的未解决,造成了对于故事的悬念感和悲伤基调。a、b两个乐句使用的是近似于歌剧宣叙调的语气,如同叙述者的开场白。歌词我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我这样悲伤,运用了前奏的减七和弦构成的音乐材料。第二句的歌词有一个古老的童话,老使我念念不忘,这一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速度加快,改变为Allegretto。伴奏织体变为错开重音的柱式增三和弦与大三和弦的交ม替,歌唱部分的节奏由细碎过渡到舒展,表现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内心强烈而深刻的不安情绪,从而引出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前奏段结束在G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并贯穿到下面对故事的叙述。前奏段整体上是故事的序言,提醒着听者故事基调的同时,也时刻激发着听者对故事的好奇感。
引子段落之后,进入描写莱茵河暮色美景的A段,调性转入明亮温暖的E大调。旋律柔美动人,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类似于变化分节歌。这时伴奏部分也出现了与歌唱声部一致的声部,更加强了这段的旋律性特征。音乐与歌词完美的结合,使听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莱茵河畔,感受着沁人心脾的暮色。A段末尾,通过长时值音符、和弦分解以及同音反复,结束在降b小调,情绪一转,歌曲氛围变得凝重起来。
B段是歌曲的高潮,也是最具有戏剧性的段落。描写的是罗雷莱女妖美妙的歌声诱使船夫翻船,造成悲剧。B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高潮的准备,旋律具有强烈而紧张的语气感,伴奏由同音反复的柱式和弦转变为情绪激动的分解琶音,调性也频繁变化,渲染着紧张的氛围,暗示着灾难的来临;在第二阶段,李斯特运用绘词法在向高处仰望一句中,通过模进的两个级进上行乐句表现歌词内容,在高处达到乐曲最高音。随后,使用半音阶的下行旋律以及半音阶的上下行伴奏音型,模仿渔夫的船翻入波涛滚滚的莱茵河的场景。
间奏即叙述者讲述这就是罗雷莱女妖用她的歌声造成的灾殃,李斯特采用宣叙调风格,音乐材料与引子相同。歌ฆ曲并没有在此结束,而是将A段旋律优美的音乐素材在G大调上进行了收束性再现,歌词内容重复着这就是罗雷莱女妖唱歌造成的灾殃。残酷的歌词配以抒情柔美的旋律,李斯特并不是把描写灾难当做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灾难去赞美罗雷莱迷人的美貌、妖娆的歌声。这恰恰体现出李斯特艺术歌曲浪漫主义情怀。
结语
通过对以上两首艺术歌曲的分析,不难看出李斯特对于艺术歌曲创作的十足功力。他不仅在表达歌词的情感和意境方面上游刃有余,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同于浪漫主义早期舒伯特民谣式的旋律、分节歌式的规整结构。虽然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写法也继承了舒伯特之处,如音画式的伴奏,对形象的刻画,但在结构、和声、调性、音乐效果层面上明显地属于浪漫主义中期的音乐风格。
李斯特是一位性格和创作都具有多面性的作曲家,虽然艺术歌曲并不如他辉煌的钢琴和交响乐体裁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这些艺术歌♛曲的佳作对于19世纪乃至20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开拓和启示意义。艺术歌曲在李斯特个人的音乐创作中,也具有独特意义。通过这些歌曲,人们也了解了李斯特性格的另一面,这就是细腻、质朴、纯真、诗意、内心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