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初探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再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异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各种技术批判流派的兴起,有关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技本批判思想,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技术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批判性地对待马克思技术观也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批判;技术异化
引言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有理由相信✔,历史为马克思研究科技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尽管19世纪的科技发展不能同今天的水平相比,但那种推进发明和生产的狂热程度,恐怕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瓦特蒸汽机投入大规模生产,蒸汽机车和轮船已经满世界奔驰,电力技术革命在悄然兴起,电话开始在欧洲普及。19世纪在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正是因为科技的刚刚蓬勃兴起,使马克思也更为敏锐地捕捉到科技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马克思曾先后在德国、法国和英国居住,而这几个国家正是当时科技发展最为汹涌澎湃的国度,特别是他定居的英国,在19世纪初期的科技革命更是展现出科学技术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1.科学技术控制下人的异化与个性丧失
在那个科学技术方兴未艾的时代,由于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惊人改变,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都对科学技术抱着近乎疯狂的崇拜和盲目乐观,认为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时候到来了。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的与众不同,当人们为科学技术的到来而狂喜时,恰恰是马克思在对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肯定的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对其作了无情的、尖锐的批判,这无疑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他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愈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下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劳动本身,都与其本质分离从而造成了对劳动者的异化,同时也造就了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科学技术是因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随着技术和机器的发展,这种由人的本质创造出来的东西却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的各种机能得到退化,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的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理性、技术成为压迫人的魔鬼,科学、工业成为工人异化之源,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已成为人异化的过程,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人个性丧失的过程。
2.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是人的奴役之源
那么,为什么技术和机器会对个体产生异化,在寻求答案的进一步追问中,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马克思在后来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继续深入地分析了科技对个体产生异化的原因,“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利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因为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生产力进步的诸多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分工合作的发展、市场领域的开拓等等,这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对缓解异化劳动产生丝毫的作用。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分工合作,都无疑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但是财富的积累并没有以普通人的生活和自我发展为目的,而是重新变成了资本,再产生新的财富。这样,在财富和资本的相互推动作用中,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变得越来越大,工人也越来越成为资本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不是人的本质,而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与工人相独立,相异化。(资本主义的控制)控制之下的技术之所以成为贫困的根源,是因为资本家的私欲永远无法满足,而这种资本家永远不法满足的私欲,造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也造成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矛盾对立体,也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每况愈下。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使得无产阶级连用罢工来争取自己生活状态的改善也不太可能,“机器用不熟练的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向街头,而在机器日益完善、改进成为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替换的地方,机器又把一批一批的工人排挤出去。”科学技术与资本相结合所带来的异化,是马克思对《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深入挖掘。在晚期的《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深刻分析了机器对异化劳动的推动作用,还指出了这种作用对人的精神上的贬损。马克思认为,在以往的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利用工具,这是劳动资料的运动从人出发;而在现代工厂中,工人服侍机器,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运动。工人由工场中活的机构肢体变成了附属物被并入工厂的死机构。而它的直接结果就是机器侵吞了人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它所带来的毫无内容的劳动成为折磨人的手段,使异化劳动深入发展,而这种异化劳动必然会引起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异化状态,把人所固有的矛盾的本性在人的心理层面上显现出来。因此,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前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关系促进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市场一体化,从而导致人们生活交往的世界性趋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又必然存在资本利润率下降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在趋势。这种危机乃是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崩溃与瓦解的内在根据。这样,马克思既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批判中引发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进而在综合的意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性和它灭亡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特点
1.技术中性论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还是火药。”科技异化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和科学自身的缺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还有社会制度与体制的设计会对它的发展方向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科学技术这种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工具是人们为了让它服务于社会而产生的,这就说明它必定受到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也不能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他透过科学技术对人的统治,进一步揭示了人对人的统治,从而把科学技术负面性产生的原因引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因此,他提出,在分析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异化时,不能够忽视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社会因素,不能将批判的矛头仅仅指向科学技术自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导致各种危机的原因,马克思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被资本家视为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凡是对此目的有用的科学技术就采纳,否则就拒绝,因而才造成了危机。因此,科技人才的误用和滥用,才是造成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
在马克思之前,尽管人们对科学技术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思考,但谁也没有把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生产力范畴联系起来,没有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意义。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到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最早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发现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杠杆,是最高的革命力量,从理论上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机器正象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当代资本 ツ主义之所以能发展和生存,就是因为它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从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革命的结果。
3.人如何摆脱奴役
马克思认为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探究科技危机解决的途径,减弱以至消除科技异化,就要注重实现科技人化,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楚地指明,克服异化现象,首先必须消灭 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达到自己最高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影响社会的作用机制是这样的:科技革命一生产力革命一社会革命。或者说,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相互结合,使得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形成一个互相联结的链条。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他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因此,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认为消除科技异化的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通过社会制度的改变带来的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进行社会制度的改变就必须要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
三、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社会意义
科学技术本身,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始终是使人不断获得解放,使国家繁荣富强的强大推动力。
首先,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回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世界的制造业中心,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之所以能够普遍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技术发展和创新是达到富国裕民的重要途径。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并对政治民主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正如很多对“现代性”进行质疑的思想家所指出的,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盛行造成了人文价值的日益衰落,人类改造自然力量增强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与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渗透到各个地区,成为资本新一轮增殖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也要对技术保持警惕,从现实的、具体的环境出发审ง视技术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发展的意义,保持对技术异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超越技术自身困境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277,360―361,775.
[2]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93,123,1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1.
[6]曾国屏.来自科学技术的哲学诉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4(06):14―18.
[7]李桂花.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06):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