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中国当代劳动问题的启示

时间:2024-12-26 03:11: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涉及到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关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本文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劳动异化 中国当代劳动 自由发展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开始从研究法律、哲学转向对经济学研究时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给予了异化新的诠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集中体现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上,对于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直接表现为劳动的产品与劳动主体脱离,并且成为相对立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劳动产品,背离了劳动者的自我价值,而且归资产阶级所有,这是与劳动主体意志不相符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 Ü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就说明劳动主体的付出与收获是成反比的,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劳动主体永远难以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自身的异化程度也就越深。

2.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主体的生产活动与劳动产物同样被异化所束缚,这成为异化产品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劳动主体的劳动是被强制的,是不自由的,在自我折磨、自我牺牲中发挥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为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劳动者在劳动中失去自我,幸福感降低。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的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真正地证明了自己的阶级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能够自由的创造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是片面的和强制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仅仅是一种外部的谋生活动。异化劳动把自由自主的活动称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日常生活的手段,从而失去了作为人本应有的类本质。

4.人与人之间相异化。前面提到的三个异化直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由于劳动者的工作产品、劳动过程及其类本质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是不可避免的。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产品、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目标,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必然也同其他人相对立,因此,导致人们在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二、中国当代劳动中的类似问题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同时也使异化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不仅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机械化设备成为了执政党统治人民的力量,而且科学技术、流行元素等也都弱化了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力量。

1.劳动产品的归属。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劳动者本身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提高很多。即便如此,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生产资料名义上虽然已归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所有,但在实际运行中,劳动产品依然隶属于国家或私营企业主,劳动者自身缺乏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在循环往复的生产中,他们依然扮演着雇佣和被雇佣的角色。而且,由于劳动力商品本身的特殊性——能够创造价值,决定了当代劳动者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不可能拥有自身创造的劳动产品,否则便违背了价值规律。

2.劳动过程本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产业结构不完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等原因,我国总体上处于不发达状态。东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大,很多农民和工人为了谋求生存,被迫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例如尘肺病案例、煤矿事故案例等。人的生产活动仅仅只是满足肉体的谋生手段。

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进步、劳动分工的细化和管理程度的加深,劳动主体成为了被动的劳动工具,失去自主性。为满足工作需求,不论劳动者的文化基础如何,都要花费精力学习操作机械的方法和程序。从这一点看来,表面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似乎是减少了,但是从实践中看,劳动主体的劳动时间实际却是被延长了。劳动者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上班,在下班时间也要为上班准备,劳动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马ต尔库塞说:“原先限于上班时间的异化和管制现在漫入了自由时间。”“个体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工作,这种工作不仅要求他每天耗费八个或十个或½十二个小时,并转移了相应的能量,而且要求他在工作和业余时间内使自己的举止行为符合操作原则的标准和规定的道德”。从这个过程看来,劳动失去了劳动者本真的愿望。

三、对中国社会实现劳动者自由劳动的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劳动违背了个人发展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不自愿的,而现代社会里的劳动依然与人的本质发展背向而驰,作为谋生的手段,人的劳动发展是不自愿和片面的畸形发展。因此,要实现劳动者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消除异化,遵从劳动者的主体意志。

1.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生活水平贫困的条件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能是空想而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仅代表了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时,产品的科技含量也随之增高,往往也包含着人的素质的提高。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会获得极大发展,久而久之,人类也趋向全面发展,也意味着人的逐步解放。经济水平的上升,本质上就是人类主体的自我发展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逐渐开放,知识视野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拓展,人的各种潜能会逐渐被开发,有足够的资本与人力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从ธ而摆脱人类主体劳✯动的片面性和单一化。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不断追逐的理想目标,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成就了人的价值,人要实现全方位发展,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利用,也就是要对社会生产的分工重新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分工造成了人类发展的不自愿和片面性,劳动主体的活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因此,人的劳动活动被限制在有限的社会空间和时间里,逐渐被固定化,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条件。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离不开对社会制度合理的安排的,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宣扬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思想道德品质,建立平等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摆脱强制性的束缚,认真学习和贯彻“八荣八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准则,以诚信友爱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个人爱好和心愿,鼓励其积极主动地从事喜欢的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其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是指,在对劳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人的主体意志,理解和关怀劳动主体,以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挖掘人的潜能,逐渐提高劳动主体的生产能力,而且这要远比对生产技术的改善和发展重要得多。如果劳动主体完全被强制服从于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不仅使其失去了对生活目的和自我价值的理解,而且更谈不上对生产活动本身的积极性和拥有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因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人性化,必须做到对生产活动管理的人性化,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意志,调动劳动主体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劳动者广泛地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通过合理的权利分配,给劳动者自由想象和自由发挥的领域和空间,使其有创造性地发挥自身能力,达到对事业、对人生合理的规划。当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时候,那么对于劳动主体来说,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个实现自身价值,完成自身意志的一种目的性的活动。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也将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劳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自觉的需求,是劳动主体自觉自愿的自主性行为,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能力的途径,从而使人们从劳动中获得满足,实现人的素质全面的发展。

异化的扬弃是一个艰辛的实践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各项管理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