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时间:2024-12-26 04:29: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于以往思想家从思想、观念、理性角度看 ヅ待社会发展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强调社会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缺乏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社会存在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更加重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时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是一直是人类各种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 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 对于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一直是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孔子处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战国时期,所向往的是“恢复周礼”的社会。“周礼”的社会指的是西周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各种礼仪。这套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孔子对此推崇备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周礼”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就是“仁政”。“周礼”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亲亲”,以此为基础将对宗族长辈的孝与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正义的。正义只有通过哲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才算得上是正义的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城邦中由各种阶层组成,每个阶层的人要具备相应的美德。这样的城邦分为统治者、护国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分别应具备智慧、勇敢、节制的德性。柏拉图将这样正义的城邦称为“理想国”,属于“理念世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国家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和原型,感性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感性世界不断地向理想世界的趋近。

罗尔斯是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罗尔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意味着一个人应当选择或者接受公平的合作条款,并且预期别人能够接受和履行这些条款的时候,他自己也应该承诺履行它们。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建构出来的正义社会。罗尔斯认为,我们在进行理性建构的时候要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无知™之幕意味着,“进行理性建构的参与者对自身的特性、能力、种族、宗教信仰以及财产状况等出于无知的状态。无知之幕的基本内容是: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这样就能保证理性建构的过程中不受其影响,以促进更加正义的规章、制度安排。

马克思与上述思想家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不在思想,而在于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紧紧抓住了“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从伦理、理性、思想角度研究的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样理解的人是怎么样进行生产,而怎么样进行生产就是什么样的生产状态,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就是什么样的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由此,在马克思看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多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诸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意识形态的范畴的根源并不是如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来源于绝对精神,而是人们的生产现实。由此,马克思认为, 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应当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另外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思想还探讨了社会发展ツ的动力问题。以往的思想家都诉诸于精神、理性的力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人类社会历史就是由绝对精神外化而成的,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也已存在。马克思则站在现实的人的角度,认为只有一个最能普遍代表人们利益的阶级才能够承担起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我们要知道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又一科学论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思想家都是从思想、理性、观念角度看待社会的发展,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更多地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性地位。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一直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科书之中。传统教科书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基础,强调社会发展是类似于自然过程的规律体系;强调我们是可知论能够认识这个社会发展规律;这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过几个阶段之后必然产生社会主义社会;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探讨了社会基本矛盾、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克思理论中强调人的地位则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实际上马克思十分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人的缺点。资本主义社会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是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但是资本主义也有自身极其严重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是原子式的人、法人,人与人的交往限于划定财产界限,而人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看到了在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不足,并具体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状态。马克思探讨了工人阶级的四种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应归属于劳动者,但归给了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认为第一个异化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自身对象化的实现,因此人在劳动中应当是“肯定自己”、“感到幸福”、“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监工和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工人们期望的是逃离劳动,只有在劳动过后才恢复自己人的本性,因此马克思认为第二个异化是工人与劳动过程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类存在物的特征是“自由的普遍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应该有自身的创造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些都无法实现,因此马克思认为第三个异化是工人与类存在物相异化。最后马克思认为工人的这些异化状态必然是资本家造成的,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是理想的状态,因此马克思认为第四类异化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

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构想中,也处处体现对人的观照。共产主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由与必然、本质与对象化、个体与类、存在与本质的和解。在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下,自然王国实现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时候,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应该是无愧于和适合于人类的本性。那么在自然王国的彼岸也就是自由王国开始的地方。这个时期的人要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能力的发挥”。社会发展必须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人一直是社会发展的起源和最终目的。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启示

社会发展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随着时代的进展,社会越来越复杂,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就我们国家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届政府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社会发展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第一, 高度重视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相比于以往思想家从理想建构角度思考社会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独特性在于高度重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运用。第二、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中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对于人在社会发展的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战略,使得在社会发展理论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时机业已成熟。

社会发展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基于人、为了人、成就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要做到,“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社会发展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具体实践层面,我们更多地关注了集体利益。在组织集体利益面前,个体的利益很难被正视。“个人的事再大, 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 也是大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辩证思想应当更加深入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7.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7.

[3]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7.

[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27.

[1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29日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14]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j].《哲学研究》2004 年第2 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