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国企制造业的影响
摘 要:“营改增”的全称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该项政策的实施对国有制造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制造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而国有企业则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造业各主要行业中,国企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营改增”的实施对我国国有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相当大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营改增”;国有制造企业;财务管理
引言
一、“营改增”的内容及意义
(一)完善了中国流转税的税制
分税制在我国的改革是1994年,虽然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但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地方税收不稳定、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出让土地取得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充足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问题已经显露出来。营改增作为修正分税制改革不彻底的补救政策,为下一步理顺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创造了有力条件;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流转税制度。
(二)破解了兼营、混合销售造成的征税困境
在营改增之前的税制下,企业销售货物要缴纳增值税,提供劳务要缴纳营业税,但很多时候一项服务中既包括销售货物也包括提供劳务服务,货物和劳务很难划分,也就是所说的混合销售问题,这就为征税提出了难题。在“营改增”实施后,试点行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就解决了其兼营、混合销售造成的征税问题。
(三)有效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区别决定了增值税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营业税是对营业额的全ღ额计税,增值税只是对增值额征税,流转环节越多,增值税的这种优势就体现越明显。“营改增”之后就解决了营业额ผ全额计税中的双重计税问题,对国有制造企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营改增”对国有制造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是指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对国有制造企业来说,原来购进的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及运输费用的其进项税可以抵扣,营改增之后,接受的劳务外包、鉴证咨询、有形动产租赁等服务的进项税可以抵扣了。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现在人员编制管理严格的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辅助性的工作外包给了劳务公司,这部分金额还都比较大,“营改增”后,企业最多可抵扣不含税劳务费金额6%的进项税额,降低了企业税负。
(二)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企业在接受营业税应税劳务后,以发票票面总金额作为成本、费用入账;“营改增”之后企业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不含税金额作为成本、费用入账,票面税额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对销项税额进行抵扣。正常情况下,如果供应商都能提供增值税,企业核算时就按照上面方法操作;但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其很多业务对象都是一些财务不太健全的小微企业,不要说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是应该开具什么发票对方也不是很清楚。往往出现一些在合同中约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甚至约定发票税率,但是结算时开不出增值税专用۵发票或者所约定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国有企业由于内控比较严格,结算过程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办理,因此经常出现一些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扯皮现象。
(三)促进市场细化分工、加大技术更新
现代服务业实行“营改增”后,对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外购新技术、甚至提高环保投入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营改增”之前,由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都缴纳的是营业税,其中包含的税额企业不能进行抵扣,企业为了降低税负都将这些业务作为自身的业务环节进行设立。“营改增”后,这些业务如果是外购的,其税额就可以抵扣,从而促进了制造业企业从外部购买此类服务的积极性,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更专业化分工。
三、“营改增”下对国企制造业的建议
(一)加强财务人员对税收新政策的学习
近 ﭢ两年随着“营改增”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营改增”行业的扩大,配套出台的各类税收法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勤于学习,结合实际工作加强对新政策的理解掌握,规避税务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层要对涉及“营改增”行业的业务进行梳理,从招标采购对供应商资质的要求开始,到签订合同时对合同金额、税率的约定方式,都需要结合“营改增”新政策,合法、合理地制定文件、签订条款。财务部门要结合业务实质,判断接受的服务是否属于“营改增”范围,属于“营改增”范围的是否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的业务是否与实际一致。企业从整个商业链开始,对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等等都明确标准和构建合理机制,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适应税制改革
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收益。另一方面,如何在收益增加的基础上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完成企业的产业转型方面来看,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一次挑战。如果企业不能借助这次的税费改革完成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那么企业将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结语
现代国企制造业若要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就要对政策做出积极的反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以此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有利位置,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