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图式”指通过积累而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结构,图式理论可以是任何的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图式、形式图式、语篇图式三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实现学生与阅读的相互交流,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言素材,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英语激活图式理论
阅读是学习者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都以传授词汇和语法为主,而忽略了阅读认知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高。图式理论从人工智能、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阅读理解的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阅读,尤其是外语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是由Kant于1781年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20世纪初,皮亚杰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中,并认为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图式概念的含义也被更新、丰富。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的概括,储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并能够应用于广泛的情境中。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种图式来决定。
英语阅读的过程,相当于信息存储和处理的过程,若输入的信息激活了内在相关的图式,大脑就能够正确地判断和推论,并将文章提供的信息融合到已有的图式结构中,形成有意义的理解过程,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且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识越多,理解程度也越深。而在高中英语阅读实践♂中,很多原因能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比如激活图式线索不完善、不具备基本图式等原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构建英语阅读图式ด,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运用图式理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1.丰富语言图式
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同时也是英语阅读的基础。语言图式则是指学习者自身掌握的相关词汇、句型及其语法等相关知识。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则要掌握必须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于高中英语各单元的词汇量较大,且不同语境中英语词汇的含义不同,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和想象,根据上下文、构词法等大胆猜测生词的含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还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如在学习starvation时,可创设语言情境“After three days without food,the children were close to starvation.”根据“three days without food”,学生可猜测出“starvation”的词义是“饥饿”“饿死”。此外,由于大多英语词汇自身蕴含有大量的背景知识,可向学生传授社会文化价值,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2.激活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背景知识,也即是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有利于阅读者理解主题的各种知识。根据图☑式理论,英语阅读理解其实是读者依照相关英语图式内容,假设与推测英语文章,再以激活的方式对图式知识加以修饰,从上到下,基于文字译码对其中的含义加以确定,以此证实先前的猜想。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指出,要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不仅要具备与阅读材料相应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成功地激活此图式。激活内容图式简单来说,即是在阅读教学前,为学生提供与阅读材料内容和主题相关的材料,进行背景链接,从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具体教学中激活学生内容图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活动前热身法、直观形象法等。
3.建立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是指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即是当前所倡导的篇章语言教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图式理论合理应用,因为英语语篇具有多样化的体裁,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课文体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等,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识别文章体裁,成功调用头脑中相应的形式图式。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文章中的连接词,使其能够快速地在头脑中勾勒出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较为顺利地理解文章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可将代表性比较强的英语语篇图式展示给学生,以此鼓励学生对英语ษ阅读语篇做相应的对比分析,将其阅读语篇思维激发出来。
图式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构建多元化图式结构,形成多模块的知识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图式的推测、判断及巩固等作用,充分利用图式理论解决英语问题,深层次地挖掘英语信息,提高英语阅读效果,最终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黎黎.激活图式,高效阅读[J].文理导航旬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