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底,提出大道和生学理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作为有幸聆听钱先生教诲的后辈,笔者以为该理论高屋建瓴,极具独创性,在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而给人以深刻启示。ท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则建成了和生学。并且,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道生万物说,实即大道和生学。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2)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3)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4)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大道和生学无疑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钱先生从形而上的高度展开了深入而全而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想从形而下的层面谈谈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钱先生提出大道和生学,不仅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更是强调和谐的结果和生的重要性。在和生二字当中,生才是重点。生有各种各样的生,只有和生之生才是最理想的生。
《淮南子汇论训》有言:大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最理想的生一定是得到和之精的,即阴阳最为和谐的状态,否则阳刚太盛则折,阴柔太盛则卷。无论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来说,还是从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乃至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来说,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阴阳相接、刚柔相济,让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最和谐的境况中,才会生出最有价值的成果。
一、自我身心和谐,生心平气和
《老子》55章说:含德之厚比砖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老子认为婴儿是身心和谐的典范,婴儿之所以拥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他身上的和气达到极致,没有受到一点损害。婴儿除了要求满足吃、睡等基本生存需要,没有任何别的愿望,钱则官位在眼前不会去攫取,刀斧枪棒在身后也不知道畏惧,他的精神是安宁和谐的,因此他身上和气充盈丰沛。道家强调养生,注重饮食、居所、衣着等的适度有节,但更注重的是精神的和谐。主张人应该保持喜怒平和,性情中和,不宜有过度的欲望。《淮南子》指出: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体,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人的精神票受于大,保养精神,有助于大人相通,从而使精神充实饱满,心灵凝聚和谐,邪气不生,身心达到养护;否则,精神外驰,心神失守,魂不守舍,就会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庄子》中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下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愉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养生之道,在于能否使形体与精神和谐一致,能否不失却真性,能否满足于自己的本分,能否追求自身的完善,能否达到心神宁寂无所执著,能否达到婴儿般的纯真质朴,总之是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一个内心充满欲望的人必然会心神不宁,甚至是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因阴阳不调而五脏受损。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大宗师》云: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诊阴阳之气错乱不调就会生出大病。钱先生认为,老子说的冲气就是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中此消彼长,最终达到和的状态,就是生出万物的理想状态。这与以上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达到自我身心和谐,就能做到心平气和。明朝道人洪应明说: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当代佛学家希阿荣博堪布说:爱护自己最好办法是对人对事豁达宽容。我们身体不仅因为细菌、病毒才生病和加速朽坏,更重要是不健康精神状态。悲伤愤怒忧虑在破坏内心安宁的同时也伤及内脏经脉。可见,心平气和不仅让我们更健康,也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明,更能发挥智慧潜能。
二、人与他人和谐,生和衷共济
道家讲为而不争、知足不辱,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主张看淡名利、生命优先。庄웃子则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节制欲望,减少竞争,保持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大有帮助的。道教还主张人们积德累功,相互爱护,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吕氏春秋》指出: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远占圣人制作音乐,目的在于让人们听后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了行为就和谐,就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了;一个内心焦躁、郁闷或者野心勃勃的人不可能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祥和的氛围。所以庄子说:德者,成和之修也所谓道德,就是要养成和顺的修养。这种修养表现在内在性情的完美上,而非体现在外貌上。有道的人能于无形之中给人以影响,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工公简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其气,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人以和,那些有幸与有道之人相处的人,都能感受到有道者身上传达出的一团和气,从而忘却世俗中的贫富贵贱,消解了争竞之心和贪婪之心,感到受益无穷。庄子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一切穷通境遇皆为大命的运行,不仅外界的功名富贵不必争夺,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需计较,就是而对亲人的亡故、自身身体的病痛,也应把这些当作大道运行中的必然,安然接受,拥有时不过分喜悦,失去时不过分悲伤,不以此扰乱心性的和顺。如果修养到这种程度,连这些人生挫折都不能扰乱内心和谐,还有什么人不好相处呢。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坚守自己的价值原则,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但他既然没有原则,就没有一定的操守,因此不能与别人保持长久融洽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同是单调的重复,没有创造性,没有生成力,甚至会产生破坏力。《淮南子》写道: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人与人相处时个性过于强势则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无法做到共赢。同样,那些有不良嗜好的人交往到臭味相投的所谓朋友,也不能给对方带来改变和进步,只会怂恿对方继续做不适当之事,最终害人害己。孔子说的和即史伯和实生物之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具有生成崭新事物的特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即和生。人们一旦能够发自内心地和睦相处,就能做到和衷共济,患难与共,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三、人与社会和谐,生安定繁荣
《老子》第81章说:大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表明,宇宙的过程是一种回应,是众多因素配合、众多势力和谐进行的过程。大地的无私使它们可以并育而不相害,因为它们没有互相冲突的动机。它们慈爱地对待对方,它们的交替变化是没有冲突摩擦的。因为没有摩擦,这一过程就不会损耗能量,也不会停止。宇宙的相互作用是无为,因此它可以长久。就像《老子》第7章所说的:大长地久。大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无摩擦行为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事物,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老子》第25章说:道大、大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大,大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普遍的宇宙的过程,道与大及大下的事物是成为一体的,它们处于一个有机过程的不同层面。道不是先于世界的宇宙法则或原理,不是行动之前所制订的计划;道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条理。理想的统治者会效法道的特质而行动。如《老子》第54章所言:用这种德性来修身,个人可以解脱烦恼;用这种德性来治家,家庭可以吉庆有余;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地方,地方可以得到兴盛;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民风纯朴,长治久安。
因此,《淮南子》接着《老子》的无为精神指出和的重要作用:以智力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说山训》则从反而断言: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大下无之矣《泰族训》主张圣人怀大气,抱大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如若能够秉持中和之气,治国理政就会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改变民风民俗于无形之中。正如《原道训》所描述的:其德优大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峋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本,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蠕;虹蜕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人与社会和谐,尤其是统治者与社会和谐,就会带来一片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没有战争,没有动乱,人民安居乐业,动植物蓬勃生长,经济发展,世风积极向上。
而要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与道相合,像大地那样给予而不求回报,做到德和: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古代有人住在岩洞里,其精神道德却没有丧失;随着世道衰败,有人虽身居高位却大大忧愁悲伤。圣明之君不在于治理人事,而在于得道;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得到内心平和。为君者应懂得重视自身修养并节制自身欲望,不为物欲所牵累,不因外物扰乱内心的和谐: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只有这样,才不因受外界事物的驭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最后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和谐状态: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挽仰其中的和弱二字尤其要引起重视,因为现代人总是强调竞争逞强,不肯示弱,其实对人示弱、与人为善会给整个世风带来健康的环境,也会给自己带来强大的心理优势。尤其是身处要位之人,更要讲究和弱其气,和弱并非懦弱,反而是自身精神软实力强大的标志,必将给全社会带来兴隆昌盛的局面。
四、人与自然和谐,生生态福果
道家主张人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我与自然是一体,我们就应该爱护自然,应该崇尚自然,应该在自然而前绝智弃圣,在无为中做到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大地万物本就是阴阳和谐的产物:阴阳者,承大地之和,形万殊之体《淮南子椒真训》认为,从大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的初始之时,就开始了被德含和的生成过程;《大文训》提出了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论断;《览冥训》更进一步解释道:至阴赡吧,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至阴寒冷,至阳酷暑,只有阴阳交融合成中和之气,才有万物的产生。《泰族训》也说: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汇论训》则强调指出:大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并进而辩证地指出: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只有阴阳相接,乃能成和。这些重要的论述表明,占一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考察和朴素的生物知识,在探求万物生成之时就发现阴阳调和的必要性,阴阳调和是生成万物的必要条件,只有阴阳和谐了,生出的才是健康的果实;只有阴阳和谐了,万物才能各得其所。所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阴阳和谐,不可胡作妄为,破坏自然界各方面的平衡与发展。
如果人类通过自己的妄为打破了自然界的和谐,自然界就ม不能生成人类需要的果实: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为而一些自然灾害的形成也是由于人类的妄自尊大和胡作非为: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这里说的贼气,就是人为破坏阴阳和谐所造成的。因此,《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有许多禁忌,以防止人为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如《孟春纪》: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北。禁止伐本,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靡无卵《仲春纪》:无作大事,以妨农功。无竭川泽,无辘破池,无焚山林。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季春纪》:田猎毕弋,置呆罗网,兽之药,无出九门命野虞,无伐桑拓《孟夏纪》: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马扭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季夏纪》:树本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本,无或斩伐。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季秋纪》草本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纪》:山林数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季冬纪》命渔师始渔在各个季节都注重保护自然,爱护动植物。在动物繁殖的季节里不可田猎,田猎毕弋,置呆罗网,兽之药,无出九门在动植物成长的季节不可有大规模的田猎活动,马扭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民众的耕樵渔猎活动都有专门人员进行教导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动植物正常繁衍生长,否则,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取用,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竭泽而渔,岂不获ฑ得?而明年无鱼。焚数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我们今人不明白吗?是利益驭动让我们利令智昏,只顾眼前,无暇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吕氏春秋长利》篇就指出过:眼前利益即使能成倍增长,如果不便于后世,就不可为。钱先生的大道和生学提出得恰逢其时,这一理论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今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大道和生学告诫我们:只有和生,才能生出福果;不由和生,则必定自食其恶果!
五、小结
以上理解只涉及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理论之冰山一角,其更为丰富深邃的内涵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钱先生由和为贵开始深思,提出了和生学新论,并进而发展为大道和生学,打通了史伯的和与老子的道。如今,八十高龄的钱老还打算由此再探索新和同学,打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和文化与同文化两个方面。钱先生真是终身在践行其师冯友兰先生的教导:学习中国哲学,不仅学会照着讲,更是学会接着讲。钱先生也做到了孔子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今仍然思维敏捷、慎思明辨、与时俱进、立志创新。其治学风范与思想高度都给后学以无穷的激励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