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时间:2024-12-26 04:42: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文化观

Ü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在文化和政治领域也必然出现全球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进程。当今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避全球化的浪潮。从我国的改革开放,到申奥成功,再到加入WTO等,都是争取或者自觉地融入全球化过程的反映。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文化领域同样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在这种格局下,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由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各民族打破了原来的那种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L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世界文化”等概念,但这里“世界文学”中的“文学”指的是科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事实上是世界的文化。从马克思、思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世界文化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世界性寓于民族个性之中,并通过民族个性得到体现,文化的民族个性则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人类共性。这是民族文化能够为其他民族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人类共同财产的根本原因。二是从文化本身的外部关系看,世界文化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本体通过相互交流、对话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世界性的文化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按照上述辩证的观点去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就要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又反对盲目排外主义;既反对民族保守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在世界范围内,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强东弱”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敌对势力自恃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加紧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能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这将是个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一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各种信息大量涌入,鉴别和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二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的意识及其它非马克思主义的消极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在清醒地看到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的同时,也要充满信心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第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超级大国妄图建立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图谋难以得逞。世界各国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尊严,维护民族独立与文化特性,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呼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所认同。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们可以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广泛的交流和接触,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交往与斗争,变被动为主动,打破西方的舆论强势,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应对挑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身份,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具体体现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具体概念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全球化时代下,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这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ภ律已经决定了固步自封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我们必须正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地“融入”这一全球化的潮流和趋势 ☹中去。我们以前的人为的封闭国门,使我们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受压、政治上受辱,更是在文化上处于 受屈辱的地位。要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必须 树立全球化、大开放的观念,自觉地站在世界历史 的高度,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开阔的 视野,开往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一切人类 文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 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 设。”川在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审视下,一切优秀文 化,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对于 西方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大胆地 “拿来”,加以批判地汲取,致力于本士化,这对于我 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很有益处的事。不仅中国传统文 化要在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转型,而且已 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必须着 眼于新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 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 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焕发出更新更持 久的活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全球化不可能淹没民族文化,而是对民族文化的创 新和走向世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全球化的趋 势愈强,文化的民族性愈突显,正是文化的民族性 差异和多元及其相互交融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它 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必须尊 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s]同时,中国传 统文化也是中国未来文化之根,在对外交流中,必 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民族主体意识,把 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历史 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 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s〕要知道,浮躁 地移植、翻版西方五花八门的学说,很容易损伤本 土文化的元气,造成我们的“文化贫血”。要保证中 华民族在全球化中不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当务之 急是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加强民族精神 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铸造民族魂,确立“历史意 识”。要把中华民族的千年灿烂文明用一种生动活 泼的形式融入公民和青年学生的心灵和血液中,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中国人 在走向世界中特有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在严 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面前,我们“重在建设”一道民 族的文化长城是完全必要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