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研究理解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它的出现从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对山山水水的的理解,所以在绘者本身,对思想品质,学识修养要有很高的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巧妙的构图,精湛的笔墨技巧,美丽优雅的色彩表现出ล不受现实束缚的崇高意境。
除去董其昌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遍览名迹师古,画无数创作也是对山水画理解的必不可缺之处。
山水画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山水画还未独立开来之时,它只是作为一种人物图像配景而存在,其成熟并不是一就而成。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记载的历代画论,初期还是不那么成熟的。山水画的发展在魏晋时期,书法的最高度也同时形成那个时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多由上层社会决定,魏晋时期朝代更替太快,文人知识分子才能得不到施展,归隐山林,逃避现实,观自然山水优美,促进了文人知识分子对山水的爱好与认识,感悟并创作画作出来,渐渐的山水画发展成熟。然各个朝代的画风精神不同,五代宋代山水画已到成熟时期但它的发展与上层文人统治者的更替有明确的联系。元,明,清皆是如此。直至今日祖国大繁荣时期各种信息交融空前密切,也唾手可得,但如何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画,首先是不能撇开对传统笔墨技法的学习,对经典的研究,还要对当代的人文山河深入体会,生活的深入。
山水画家应该向现实生活学习通过写生对生活、身边的物、人等取材寻找艺术的灵感。使山水画从传统文人画隐逸循世、虚静幽闭的状态中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山水画发展,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成为创作中的主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物都成为“新山水画”得素材及思想源泉。
ง 既然为山水画研究,先得知道何为好的山水画,我们衡量的标准如何,衡量的标准有很多,甚至同一张画用不同的标准评会得出很不同的结果。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会有很多的种类,南北宗,各门各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派别,一者为政治宗教服务,一者脱离政治宗教。绘画大发展时期不论中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国家皆为如此,油画的最初目的便也是为宗教服务尔后皇家再扩散为普通百姓;唐代山水画成熟时期因国家富强,所展现的山水画面貌便是金 ☻碧辉煌,这更符合统治者的审美,并非所有统治者都喜金碧富丽,发展到宋代,统治阶层推行以文治世,审美又慢慢趋向与文气的水墨,至此已经发展出极具代表的“徐家野逸,黄家富贵”之说,元代因统治者为外族,所以情况略有特殊,主导元代山水画的为隐逸在山林水泊之中的知识分子。明代几乎是复古五代宋代的山水,至使技法理论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清代的山水画主流便是娄东画派,他们的学习对象多为元代画家。这也与统治者乾隆皇帝的影响有关。
中国画的品评之风自魏晋时已开其端,盛于南北朝,顾恺之的《论画》为现存的最早文献,之后又有谢赫《画品》内著名的“六法论”。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三等。“画格不拘常法”的画家则入逸品。“逸品”便自始于此了。张彦远《历代名画录》列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在画家传中又分注上、中、下诸品。往后的品评几乎都没有脱离此范围。虽然品评标准不尽一致,但这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具有一致性、必然性、阶级性及社会性。但自20世纪以来信息交融空前繁荣,山水画的服务对象,品评标准也变了,必须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任何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风格与流变都不是凭空而来,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无非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能够表现这一时代所特有的思想情感的笔墨技法形式和审美标准。谢赫“六法”论中第六法为“传移摹写”广义上理解便可为摹写前辈力作,精神上的升华需靠技术支持。绘画的发展总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摆脱不了社会经济政治对它的影响。前代的绘画、思想总是对后代造成巨大影响。后代的绘画必定会继承前代的绘画成果。这是绘画发展的继承性,正因为这种历史的继承性,绘画的发展才必须以前人总结的经验加之时代的特征走出自己在传统的热土上发展出来的国画艺术。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安放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必于我有出一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古人经验如夜行明灯,学校的导航。学习古人不能一味临摹⌛脱离生活实际,不知创造,深陷“泥古不化”之列,自古就有。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上批评六当朝后期山水画坛“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人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千里,州洲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自谓处于一律”。北宋后期学“马夏”之风尤为盛行,恨不能个个马远,家家夏,此类风气在清后期亦是如此,大痴之法为当世名流之标榜,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绘画发展,李可燃先生云“我们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功夫打出来”。深入生活,学习古人精妙处,刻苦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