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式探讨
作为地方综合型三本高校的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一直以培养社会、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政策要求下不断探索、实施合理的教改模式。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A-E ﭢOE”模式。如今,该院校的设计学部通过此教学模式,已经为相关行业(如凤凰卫视集团,央视各影视、数媒公司,水晶石动画公司,5DS栏包公司,各类剧组等)输送了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下,设计学部即将全面实施再次创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讲教师责任制”。
对于何种类型的高校来说,所有的先进教学观念,只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及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1]当今的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不缺理念,缺乏的是用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更缺乏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指导。大多数地方综合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依然延续、继承着传统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一次性教育”,具体特点体现如下:
2. 缺乏统一化、系统化、关联化教学理念引导。专业内大多数教师只是完成“备课―授课―作业”三阶段的任务,形成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机械循环。此特点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明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关联性,也不知道所学课程到底可用于什☿么工作。
拿“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举例来说:素描、三大构成(其基础课)――摄影摄像基础、剧本创作、导演理论、视听语言等(专业基础)――影视后期等(专业课),这样的结构模式阶段式地分布♒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每一学科的专业老师只是自顾自地为学生们讲授本门课程的内容,如素描课只是在画素描,教师没有拓展素描在今后的哪门课程上会起到何种作用。再者,剧作只是剧作,导演只是导演,摄影只是摄影,这三门课程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互联系?三者如何有机地体现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这样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只能造成“熊瞎子掰玉米”般的后果,学生到最后只是掌握了影视创作后期阶段的一些简单软件操作。
主讲教师责任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首先,将全学部4个系(工业设计、数字艺术、艺术设计和建筑学)11个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人物造型、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设;建筑学、风景园林设计)的所有课程逐级划分为“部通”课程(全学部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如素描、三大构成;“系互通”课程(两个以上系之间相通、共上的理论课或专业基础课),如工业设计与数字艺术系之间共同开设的摄影摄像基础、3D数字建模等;“系通”课程☭(某一个系内各专业相通、共上的理论课或专业基础课),如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共同开设的世界电影史、导演理论基础等;“专独”课程(各系内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实训设计课),如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独享的影视短片制作工程等。
其次,在基础课和大设计课程中设置专门的主讲教师,负责制定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分配本门课的学时数和具体授课教师人数。主讲教师要具备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全局的把控能力;还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经验都过硬的综合能力。在本门课的第一次授课时,主讲教师要对本门课进行“叙课”,以便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本门课内全部课时内容的前后联接,以及所学知识将以何种形式用于未来就业领域。
拿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实训设计类课程“影视短片制作工程”举例说明。该课程分阶段呈现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阶段的第二学期,从概念、理论、实践的宏观与具体操作层面上,以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技巧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该课程在一年级阶段为64学时,包含剧本创作、表演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与技巧三门小课,其中理论授课与实训课程各为32学时。首先通过每次实训课程的相关模拟练习,让学生们在创作中自己发现问题理;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论课讲授影视前期创作各环节的理论知识与其关联性延续,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同时引出对影视拍摄期创作(由二年级阶段的影视短片制作工程2体现)的思考。该课程在二年级阶段涵盖了分镜头台本设计、导演理论基础、影视造型艺术三门小课;在三年级涵盖了影视导演创作、剪辑、影片合成三门小课✎。其具体授课方式同一年级的形式基本保持一致。
在这三年中,该专业的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地体验到了影视创作的全部环节及具体流程,既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又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主讲教师责任制既保留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成为为培养“宽基础”、“厚理论”、“重实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探索出的一条新课程体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