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

时间:2024-12-27 00:02: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为有效进行文化渗透,以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依据,以挖掘教材文化信息为起点,通过联系、对比中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异同,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达到使其系统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多维性

英语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定位应以知识层面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同步渗透。但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讲解语言知识,更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大学生已储备了一定量的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知识,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可应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母语文化知识,通过联系、对比中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异同,在透视性极强的多维空间为学生搭建一座文化立交桥。

1渗透历史地理文化,培养学生立体文化思维

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是一个民族发展轨迹的反映,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然资源与风貌,其包含了社会、民俗、历史、生活等民族文明、文化层面中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可真实、立体地反映英语国家在历史地理文化上的多样性。 ت将历史地理的内涵上升到人文视界,使其升华为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可培养学生的立体文化思维。如《新编英语教程》第l册第6单元《StampsandPostageStamps)一文中,“…thesestampswerethepennyblackandtwopencebluestamps,eachwearingthelikenessoftheyoungQueen Vietoria▼."~-I“QueenVictoira”指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其文化意识,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详尽说明。自威廉四世逝世后,英国进入了长达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这是大英帝国的顶盛时代,此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其经济、政治空前强盛,文学、艺术、建筑和科技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社会文化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既包括高贵、体面、严肃、克制的道德观念,又包括帝国主义无情剥削殖民地、工人阶级的社会现状。查尔斯·狄更斯的不朽名著《双城记》《远大前程》,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萨克雷的讽刺小说《名利场》,乔治·艾略特的现实主义小说,托马斯·哈代的《苔丝》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迅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普通民众生活、心理的冲击与影响。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同时代的中国,其掌权者是慈禧太后。她不失聪明与干练,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可称合理的决策。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办洋务运动,成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由于她思想保守,实行独裁统治,致使人心涣散、官场腐败、国力日衰,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通过对两条互不相交的线性历史的纵横比较,可清晰了解到处于地球两端的中国和英国在同一时期同处于女皇的统治,而命运却是迥然不同,其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通过这样的纵横比较,使学生不但对这一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有了系统了解,而且使其立体的文化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

2渗透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理性审美意识

神话是原始居民对人类理想的集体想象和象征。任❦何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其最初的文学形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原始储存器。中国、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神话。是上帝用7天时间使世界确立,万物齐备。中国神话中,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泥造人。希腊神话则是神祗的后裔普罗米修用泥土造人。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并以集体无意识形式积淀在各民族意识的深层,化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文化传统范围内,有时也会产生相似的神话。"

著名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曾说过,宗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闭。宗教作为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性格、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它是观察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标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区分不同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障碍旧。所以西方宗教观和中国宗教观的联系、比较成为英语文化教学中重要的—课。在编英语教程》第4册第3单元文章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西方的宗教活动及宗教对儿童的影响。为加强宗教思想对儿童的影响,亲友会鼓励他们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慈善救济、大型布道会及外出宣传基督教精神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把这些年轻的罪人“youngsinners”带到耶稣那去“bringthemtoJesus”。为进一步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及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异同,我们可系统比较两种宗教文化。基督徒敬拜的是上帝、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基督教会的派别虽多,但都只信这位真神,基督教是彻底的一神论宗教。基督徒以《圣经》为宗教经典,认为人应乐观地进人世界,通过一生救赎,进入天堂,这就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清醒的文化精神。与之相反,中国佛教的教义相信三世因果,以为今生富贵、贫贱、天寿、祸福,俱系前生作孽或积德的业力所致。因此,人应注重现实修行,离苦得乐。同时中国文化中“性本善”的孔教则让人反身而戒,安分守己,从而造就了中国人静态的文化。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督教的人性原罪导致了西方人向前超越的文化意向,而中国的佛教及孔教文化中的“性本善”则塑造了中国人静态的文化意向。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意向源于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对这一文化内涵具有了感性认识并形成理性审美。

3渗透价值观念。拓展学生语言理解的深度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尔·帕森斯的观点,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网。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地理差异,2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其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标准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处事标准。当两个民族的人民相互接触时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即价值观差异。-课讲述了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国家时,一切变得茫然无序,障碍重重。这种情况是由不同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为避免产生误解,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我们必须弄清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是各个社会长期不同发展的结果,最突出的差异反映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在美国,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轰轰烈烈的美国西进运动和太空探索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典范。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和谐融合的关系,这种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思想,即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如《三字经》中云:“三才者,天地人。”认为天、地、人三者自然成一体;《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ข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也没有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只有平等、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不同的思想,美国文化突出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独立、自主、平等,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人历来将带来的进步的个体视为英雄,从艾利·惠特尼到托马斯·爱迪生到当今的比尔·盖茨都凸现了人的伟大。西方的绘画雕塑也有很多人物肖像都突出表现人的地位,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矗立在曼哈顿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强调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因此中国古画中的人物画少于山水画,且山水画中的人物在山、水、风景中只处于对称地位。古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描述了一幅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画面:空中的白鹭展翅飞翔,地上的桃花盛开,流水潺潺,水中的鱼儿自由欢腾,河边戴着青竹笠披着绿蓑衣在和风细雨中钓鱼的老翁,安详宁静。由于强调突出人的作用,美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初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到当今的亿万大亨卡耐基、比尔·盖茨的个人奋斗史都验证了这一观点。而中国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清静无为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人宽容、忍让、谦和的个性特征。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学生可从两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窥见造成它们明显文化差异的根源,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掌握英语语言的真谛。

大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体系,不过这种体系是一种套路、一种模式。如果进行单线文化渗透,将会使其审美疲劳,丧失兴趣。若能遵循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中外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知识,尝试通过联系、比较,使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多维的领域去开辟多维的天地,以便达到掌握目标语文化知识、顺利交流的目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