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

时间:2024-12-26 14:28: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影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拥有少林文化、古史文化、名人文化、文学文化和山水文化五大文化资源优势,河南省现代影视产业的发展,应特别重视立足这些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中原特色,挖掘中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打造影视剧作精品,从而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实现河南省影视产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影视产业;文化资源;创意

目前,学术界关于河南省影视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发展、应该借助哪些富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优势,少见论述。对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发展史的考察表明,影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丰厚的文化资源往往是影视文化的生长点。中原影视文化的生长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其主要是少林文化、古史文化、名人文化、文学文化和山水文化。因此,河南省影视部门、生产企业、教育单位应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的影视生产情况和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继承创新,把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塑造成精品电影、电视剧和动漫艺术的看点和卖点。

一、少林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1960―1970年代李小龙出道以来,中国武术(功夫)电影便风靡全球,开创了世界功夫片的新时代。

“天下功夫出少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功,自古以来名扬四海。较早将少林功夫以影像艺术展现的当数著名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其先后出品了《少林寺》《南少林与北少林》《少林三十六房》《少林英雄榜》《少林搭棚大师》《少林与武当》《三闯少林》《少林传人》《霹雳十杰》等十多部功夫电影佳片。此外,台湾也于1981年拍摄了武侠片《少林寺传奇》。这些以“少林”为主题的影片在亚洲影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一定知名度。

文化不同于矿产等固态资源形式,它具有可再生性,就是说,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加工、再造更新。少林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大的影视资源挖掘价值[2]。首先,在少林文化1 500多年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内容和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观众耳熟能详的,只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俗家弟子方世玉这些故事,以及明末戚家军抗倭、少林与武当的门派恩怨等一点枝节。但据《少林武功》记载,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都曾得到过少林真传;“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明代少林寺小山和尚曾三次挂帅印征边建功;嘉靖年间,月空和尚曾组织僧兵开赴淞江前线抗击日本倭寇侵袭,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明代嵩山少林寺在福建九莲山建分院,称“南少林”,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辛亥革命时,少林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大刀队”“梭标队”等,练武强身,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3]。历史是最生动的剧本,这些情节有历史名人效应,有激烈的冲突斗争,又含有威武的民族精神,然而这些资源并未受到应有的注意。相信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合理运用这些资源,肯定能拍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其次,以少林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应富有创意。周星驰主演的《少林足球》、上海世博会展播的《少林海宝》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正所谓智慧无穷,创意无限,对于少林文化,河南省影视工作者仍可继续努力开拓。例如,可以拍摄少林功夫的科教宣传片,进一步使少林功夫走向民间,扩大世俗影响;可以把少林历史、少林故事动画化,贴近孩子、贴近少年儿童;可以把少林禅修与少林功夫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打杀场面,推进少林文化内涵的整体性传播;可以开发制作少林主题的网络影视、电脑游戏,增强少林文化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等。

二、古史文化

这里所说的“古史文化”概指中国古代历史在河南省的发展。2009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4]的确,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就居其四。郑州是五朝(黄帝、夏、商、郑、韩)古都,洛阳是十三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古都,安阳是七朝(商、后赵、前燕、冉魏、南燕、东魏、北齐)古都,开封是七朝(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古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三千年发展中心在河南省。基于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科学地把“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5](亦即“古史文化”),作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八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题材,出现了许多网民喜爱的网络游戏,如《大将军》《三国杀》《大唐豪侠》《月影传说》等。

在古史文化的影视开发中,河南省要想大有作为,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抢占先发位置。先发就是看点,先发就是效应,先发就容易形成优势。太原电视台抓住李世民作为“太原公子”的身份,拍摄了7集电视连续剧《唐王开基》(1990年);福建电视台抓住宋慈墓地在福建建阳之机,在国内首先拍摄了公案剧《阴阳鉴》(1983年)。如上所举,与河南省古史文化资源相关的作品尽管已有很多,但仍不乏开发原点。夏商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城都在河南(夏之都城虽未定,但考古界认为在今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商都曾四迁,先后在商丘、郑州、洛阳、安阳),可据此拍摄展现文明古国进程与风貌的史诗性巨作和历史传说剧,著名的“孟津会盟”“牧野之战”、姜子牙、周文王、纣王等元素可大力引入其中。另外,魏晋“竹林七贤”风标高举,宋仁宗功过是非,也颇具挖掘价值。 第二,注重创意。只有富于原创精神,不跟在他人后面跑,才能制作出好的影视剧作品。宋代杂技“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已为世界所公认。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抓住这一题材,历时五年创作了国内首部古代足球动画长片《宋代足球小将》(原名《蹴鞠小英雄》,由时下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原班人马创制),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隆重上映,溯流讨源,古今对比,引起总也看不到中国队身影的足球迷们的兴趣。影视创作固然需要人员、技术与资金,但原创意识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应居首位的。

第三,建设实景古史文化影视基地。如开发以开封为中心的大宋影视城,以许昌为中心的三国影视城,以郑州、安阳为中心的商文化影视城,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周大唐文化影视城,甚至可以利用河洛✡大地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在平顶山尧山等地建设神话影视城。

第四,探索拍摄考古影像。考古纪录片既是对考古过程的真实影像记录,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最生动的宣传,因而成为当前影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如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跟踪“夏商周断代工程”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在筹拍的大型考古纪录片《牛河梁》等。河南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省就有17项[8],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蜚声国内外考古界。因此,河南影视界应借鉴中央电视台的成功经验,与省文物局、各地考古所等合作,大力拍摄考古纪录片,将河南考古的最新成果及时传送给观众。

三、名人文化

中原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士辈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ฏ年)》明确指出,建设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强省的八大优势文化资源之一[5]。

纵观中国五千年发展史,河南名人的贡献举足轻重(2005年中央电视台阳光文化“文化中国”系列之老子、庄子、墨子、玄奘、岳飞、朱载六集历史人物专题,都属于河南名人文化),遍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淮阳伏羲、沁阳神农、新郑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治黄河,定天下,开夏朝,倡文明,主要在河南境内。夏以后,河洛热土在政治、军事、哲学、科学、法律、文学、艺术、佛学、理学等领域,除《规划纲要》指出者外,还涌现出像商汤、姜尚、周公、吴起、范蠡、韩非、商鞅、李斯、陈胜、张苍、贾谊、许慎、范晔、范缜、司马懿、干宝、谢玄、姚崇、玄奘、李贺、李商隐、邵雍、程颐、程颢、许衡、史可法等一大批影响巨大的人物。近现代以来,又有吉鸿昌、杨靖宇、许世友、李德生、焦裕禄、王永民(以发明“五笔字型”享誉世界)等名人出现,建树卓著。值得注意的是,河南还先后出现了花木兰、蔡琰、邓颖超、任长霞等巾帼女杰。

四、文学文化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不同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所以文学文化相较其他文化形式,离电影、电视剧的距离就更近一点,更适于进行影视艺术再生产。

河南省是文学大省,上古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神话传说多与河南有关。例如,周口有淮阳伏羲太昊陵、西华女娲城,焦作沁阳神农山风景区有伏羲峰、女娲洞、神农(炎帝)峰,郑州新郑有皇帝轩辕丘,濮阳有蚩尤冢,平顶山有尧山、二郎山,洛阳洛河有宓妃墓等。无声的山水是对历史的永恒记载,而河南的山山水水中几乎都蕴藏着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周易》《尚书》、甲骨文、青铜鼎文等记载与考古发现证明,河南省是夏、商两代一千年的文化中心;辉煌灿烂的《诗经》,所歌咏的则多是西周、东周时期河南各地的民风。自秦汉至魏晋、隋唐再至北宋,中国文学发展与传播的中心始终在河南,各地文人墨客莫不以踏上河南大地为荣。南宋以后,至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中心迁移,河南文学贡献虽减弱,但也出现过郑廷玉、李梦阳、何景明、李绿园等一领风骚的文人。近现代以至当代文坛,文学豫军也风景蔚然。正如河南作协主席李佩甫先生指出的,“一部河南文学史,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11]。

让文学走进影视,主要是指以电影、电视剧艺术形式对已生产的文学作品进行再生产、再制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河南省影视产业在对小说进行影视剧改编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文学影视剧资源充足,政府和影视管理与生产部门未能及时注意,并未主动加以挖掘利用,把文学作品再生产为图像作品;二是在其他省市对河南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进行改编并拍摄成影视剧时,河南省未能及时跟进,未体现出河南力量、河南智慧和河南声音,把抢先开发权“拱手”让给别人,而再想“新编”“重编”就很困难。

其他题材,如神话,可以利用河南省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制作出反映中华民族原始生活情态的神话剧;又如诗歌,现代诗人李季(河南唐河人)的优秀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1946),曾多次被改编成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但至今在屏幕上未见电影电视剧版的《王贵与李香香ข》(《王贵与李香香》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为此,陕西电视台曾于1986年把它拍成电视剧,但由于种种原因,拍摄不够成功),也是大有尝试空间的。 其三,作家文人的影视剧创作。自电影、电视剧诞生以来,就有很多作家转向影视剧创作,或是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是直接进行影视剧本创作。例如,刘知侠(河南省卫辉市人)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54年出版,1956年就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被搬上银幕,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来自信阳的叶楠、白桦则以兄弟电影编剧家驰名剧坛。叶楠分别于1958年、1980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甲午风云》《巴山夜雨》,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另创作有《绿海天涯》《印有金锚的飘带》《丛林中的雾在消散》,以及电视剧本《唐明皇》(1990年)等。白桦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李白与杜甫》《曙光》《苦恋》《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等。洛阳作家李准堪称电影文学大家,所著编剧多达十几部,如《老兵新传》《吉鸿昌》《李双双》《大河奔流》《牧马人》都引起较大反响;另有《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龙马精神》《老人与狗》等,为中国电影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代作家新乡延津人刘震云,以与冯小刚合作“作家电影”而传为电影佳话,从其最早的《一地鸡毛》《手机》,到《我叫刘跃进》,再到《一九四二》,均引起业界极大关注。河南省具有出产电影文学名家的传统。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和呼唤更多的电影电视剧作家涌现出来,以繁荣河南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

五、山水文化

所谓山水文化,是指秀美壮丽的名山胜水与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蕴藏的结合体。古老的河南大地名山胜水繁多,佳岩秀壑、湍流飞瀑随处可见。在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占全国面积仅1/60的河南就有4个,分别为嵩山、云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另有白云山、鸡公山、石人山、太行山、万仙山、神农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名山,有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南湾湖น、小浪底、红旗渠等大川湖渠。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水资源的文化产业效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4],大力促进山水文化产业发展。

山水文化与产业经济的结合体是旅游业,而随着现代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山水文化也逐渐被吸纳到影视中来,在影视生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影视山水或者说山水的影视化遂成为当前山水产业发展的时兴主题。作为人物成长、故事发生不可或缺的滋养地,电影电视剧的表达总离不开山山水水。处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山一水,进入电影电视剧的艺术世界,主要是使山水成为人物所处的背景,并进而成为影视剧的表现内容。可以说,不同的山水景观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带来不同的收视效果。而受这种影视山水的影响,各地的观众又往往会从艺术世界返回到现实世界,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去探寻山水的原型。因此,影视山水反过来又促进了山水旅游的发展。可见,山水的影视化是对地方山水文化的最直观而有效的宣传。如湖南张家界借景区内“乾坤柱”与影片《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相似而大造声势,推出“阿凡达之旅”,引导游客探寻潘多拉仙境,仅2010年上半年,海内外游客就达到96.5万人次,同比增长3516%[11],一时成为广大游客向往之地。

河南省的山水风景很早就受到影视界的瞩目。以新乡市辉县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人民治山治水,艰苦创业,使辉县山水享誉神州大地。国内影视厂家以辉县为电影拍摄基地,相继拍摄了《太行山下新愚公》《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学大寨》《当代愚公战太行》四部电影。改革开放以来,辉县巍峨壮观的太行秀色,古老淳朴的民俗民风,再次吸引着大批海内外影视厂家来这里拍摄。从著名导演谢晋在郭亮村拍摄《清凉寺钟声》(1990年)开始,在郭亮、百泉、回龙、白云寺、秋沟、齐王寨等村先后拍摄有《双雄会》《绝壁人家》《石头世界》《倒霉大叔的婚事》《走出地平线》《金戈铁马》《天伦》《战争角落》《叔嫂情》《举起手来》《天高地厚》《好爹好娘》《信天游》《兰花的愤怒》《风雨百泉》《太行山月》《英雄泪》《秋沟的女人》等近百部影视片。辉县因此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郭亮村也成为“中华影视第一村”,风景优美的万仙山旅游区也享誉中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影视对于山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自然山水已经被表达成为影像化的山水。可以说,没有影像化,就不会形成发达的山水产业链条。

河南省各地市山水要通过影像化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目标,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山水影视的制作。山水风景秀美,固然可以吸引无数游人,但若想让人百看不厌,还要有文化和历史韵味。与传统的纸质传媒(如山水游记)相比,山水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乃至文艺片(如山水电视散文)更能表现出历史文化的蕴涵和诉求。河南山水要实现影视化,须凸显河南特色、河南风格和河南样式,即古老、朴拙、浑厚、凝重、沉雄、奇伟。灵宝夸父山、桃林寨负载着夸父神话,卫辉溪流淌着姜太公传说,曹植难舍洛水、白居易隐居龙门,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林州红旗渠、孟津小浪底则见证着当代传奇。这种种优美与神奇,是最适宜用山水影视艺术来表现的。 其二,走影视与旅游联动发展之路。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剧组曾把河南省驻马店市岈山风景区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一时间“养在盆中人不识”(岈山素有“中华盆景”的盛誉,故用此语)的岈山饮誉全国,名冠天下,游客纷至。这启示我们,应大力推进河南省山水影视的外景宣传,借助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和拍摄地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应依托河南省自然山水风光的特色,建设多种多样的影视制作基地,吸引国内外影视公司、业界巨头前来拍片,在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同时展现河南省几千年来积淀的山水文化魅力,推动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在这一方面,浙江省、云南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其经验可以汲取借鉴。

其三,努力探索山水影像化的新形式。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山水影像艺术领域也需要创新,也呼唤新形式、新内容、新表现。由梅帅元创始的山水实景演出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目前中国十大山水实景演出中,河南省位居第二,代表性演出有在登封市待仙沟上演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2007年),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上演的“大宋・东京梦华”(2007年),分别成为郑州、开封的城市名片。这充分说明了河南山水文化在全国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群众性、网络化,以及面向大学生、年轻人的山水影像活动,如万人拍摄重渡沟(栾川)、百名网友采风花果山(宜阳)、政府门户网站山水宣传视频等,也是很值得提倡的。

六、结语

电影电视剧是需要卖点的艺术。本文提出的河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五大文化热点,既符合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也借鉴了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既切合河南省自身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加强影视文化主题建设的建议。希望能唤起河南省对影视产业“突围”之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推动河南省影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