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1)
内容摘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国际战略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其实,许多中国企业的失败,并不是失败在“硝烟弥漫”的国内外市场,而是失败在缺乏先进的战术素养和精准的国际定位。环视全球经济,跨国公司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步伐,将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生附加值最高的业务和环节,庞大的国际巨轮正变得越来越小巧。这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由于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跨国公司来说收益不高的产品,可能正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之所在。曙光微露,商机无限。中国企业正可抓住此时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挖掘巨大的上升潜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天做岸,登顶为峰”就不是痴人说梦。
收购剥离资产
从2002年开始,全球生产体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进一步收缩,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投资,而将非核心业อ务或资产从价值链中剥离出来。早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跨国公司也由于建厂成本、管理成本、市场投入过高以及对市场缺乏了解等原因在华业务陷入了亏损的泥沼,正在酝酿着业务、资产重组,以此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淘金“剩余价值”,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跨国公司眼中的鸡肋,利用业务对接和资产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正是中国企业化腐朽为神奇的明智之举吗?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是全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跨国公司在华以外的业务和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这些资产被剥离后,跨国公司仍希望其发挥以往的联系和作用,这又为实现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企业之间以许可证协议、特许专营协议、单方持股、互相持股或合资办厂等多种形式,在研发、生产、服务以及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合作模式。而在联盟中各合作企业仍可保持各自独立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战略联盟就如同武术中的太极,“借力打力”、“化大象于无形”。竞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而合作可以实现两者效用最大,实现双赢。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战略联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联盟双方不仅是合作的伙伴,更是竞争对手,合作与竞争共存、共生。因此,国际战略联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是一种“追随领跑者”的策略。
中国企业并不是行业的领跑者,若想缩短差距,形成反超,就必须先学会跟随。波导与西门子的战略联盟就体现了这一点。双方联盟实现了技术共享,并利用各自在国际国内的销售网络分销双方的手机。波导得到了研发实力、专利权、国际营销网络以及借鉴先进管理和营销经验的机会。或许波导并不能完全吸收西门子的先进技术,但波导在全球的技术地位得到了相对的提升;或许在这场联盟中波导处于劣势,但由于时间、资源、目标市场的变化,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无可否认,波导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要敢于应ฬ战,变被动为主动,既不能“妄自尊大”,也切不可“妄自菲薄”。
与此同时,国际战略联盟带来的又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经营和投资的风险。面对跨国经营的复杂局面,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与东道国或东道国以外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东道国在考虑没收、征用或国际化等极端措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本国企业以及联盟各企业母国的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双方更可利用多品牌的优势,绕过反倾销的壁垒,在不同地区与不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
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而质量是品牌的灵魂。
中国企业以往只注意在价格上做文章,竟相压价、无序竞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外贸条件逐年恶化,反倾销压力越来越大。而外国企业则依靠其品质和品牌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因此,塑造和培养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树立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就成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搏杀的关键。
对于成功塑造了国际品牌的海尔,我们为之由衷自豪。但对于大多数“先天不足”,苦于缺乏品牌而无法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与其在打造品牌的独木桥上苦苦挣扎,还不如放开手脚,两条腿走路,在不放弃自创品牌的前提下实行贴牌(OEM)。OEM是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缩写,按照字面意思,应翻译称原始设备制造商,是指一家厂家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即可代表外委加工,也可代表转包合同加工。国内习惯称为协作生产、三来加工。
因为中国企业普遍具有极强的低成本控制能力和较好的技术基础,在国际跨国公司不断“瘦身”的计划中,中国企业正可巩固自身“全球制造中心制造者”的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运用帖牌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方式积累实力。在贴牌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优异表现会迅速提升企业的国际认知度,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实质名归的中国品牌必将成为销售商和消费者追逐的新热点。
格兰仕的成功之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首先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在贴牌的过程中,自身品牌不但没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认同。进而利用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率先发起价格战,从而占领市场份额,利用进一步扩大的规模降低成本,推动新一轮降价。降价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格兰仕加大了研发力度和投入,通过规模分摊研发经费,以持续不断的降价,推动持续不断的新产品,最终造就了今日世界最大微波炉生产基地的奇迹。在国内外市场上可谓首屈一指。
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刀剑相向是不可避免的。在资金、技术、规模、经验方面均处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尽量避其锋芒,变被动主动,努力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在对方的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化整为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个个击破,就是一条成功的捷径。而这恰与跨国公司产业结构的步伐不谋而合。
目前,跨国公司在实现利益最大化,逐渐将产业链向上游调整,专注于自己利润最高的核心业务,而将利润相对较低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分包给第三方公司。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揽这些分包业务,与这些跨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提升。过去,我国许多成功企业都曾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生产过零部件或配套设备,从而成功赚取第一桶金,以每年成倍的增长速度实现飞速发展,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但在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之前,中国企业首先要抛弃过去只以计划定生产的传统模式,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最终用户和采购商的要求,根据要求安排生产。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质量和信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注意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建立后向联系,加强并完善配套产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使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跨国经营的智慧
在海外设立工厂,既减少运输成本,接近目标市场,又可绕过关税以及“反倾销”的重重阻隔,因此被众多国内企业所津津乐道。然而,跨国经营存在四方面的制约因素。对海外市场了解有限;资金投入巨大;东道国的配套产业无法♂满足要求;海外经营人才和经验缺乏。
因此中国企业不应操之过急,可以先在东道国设立代理商,建立经销网络,当然选择优秀的代理商就成为关键。待打开销路形成规模后,再考虑是否选址建厂,做到“先有市场,后有工厂”。也可以采用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方式,运用东道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占领市场,随着跨国经营能力的增强,通过资本整合或增资扩股,最终将合资变为独资。
企业的跨国经营渠道比国内经营的渠道要复杂,因此,企业的供应链再造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中国企业可以学习跨国公司的作法,实行归核化战略,只控制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并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对业务流程和服务进程性区域和全球的整合,以达到对生产需要的准确、快速反应。
海外上市
中国拥有相当数量的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壮大,需要发展,核心的资金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上市无疑是一剂灵丹妙药,而海外上市则更是一剂强心针。不但可以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还可以迫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海外资本市场规则,并借助海外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吸引海外其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与合作,并且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最新最快的经济技术信息。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参与国际分工,实行上述种种国际战略,就必须改革以往传统落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向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迈进。从过去的人治、情治变为法治、理治,真正做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协调发展。在供应链、营销手段和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要想让企业之树常青,人才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在WTO规则研究、反倾销应诉、国际财务管理以及国际品牌塑造等很多方面存在人才真空。因此,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制订新的人才战略也就成为了另一个我国企业应当审慎对待的问题。
参考资料: 2.付春、陈春梅,国际战略联盟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4.6
3.胡轩,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成功发展[J],中国经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