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服务业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服务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化经济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比较小。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南方区域(文章所指为我国东南沿海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表现和特征,然后基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背景,分析我国南方区域服务业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 服务业贸易 特征分析
我国南方服务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和特征
我国南方市场的服务业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基础,对其进行分析也有助于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我国南方省市服务业贸易发展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成为推动我国南方各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使我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也为我国南方省市服务业总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条件,使经济效益不断稳步提高。南方各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年都在大幅增长,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南方市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南方省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即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迅速提升,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被优化,成为我国南方市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第三,服务业内部的不断变化,促进了部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国际传统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近年来增长处于稳定期,但是所占的比重却相对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诸如房地产、计算机服务、信息等的迅速发展,而且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提高较快。
第四,南方的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一个新渠道。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南方服务业市场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渠道,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上升中。
第五,各种专业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南方各乡镇企业处在迅速的兴起和发展中,这也在客观上推进了农业化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同时拉动了各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专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又在促进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从侧面推动了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目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很多国家已经将服务贸易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国际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二)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率提高较多
(三)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变化
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目前正在发生变化,国际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服务的品种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模式,就服务业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而言,也在不断的提高。从前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是运输和劳务输出,如今,随着全球化经的发展,金融、保险、运输、信息处理与传递、旅游、设计与咨询、租赁、航空服务等早已经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
(四)地区分布差异使国际服务贸易发生较大改变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不同而造成的。发达国家已占到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如:美国、英国、德国,这三个国家就已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30%,由于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经济比较落后,发展速度不快等特点,目前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在经济改革和不断开放发展的前提下,服务贸易还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并还在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南♀方服务业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南方服务贸易发展受到服务业水平低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一个国家的服务业体现着该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标志着该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美国的经济学专家曾经对现代化国家的标准提出过10项内容,其中一条就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GNP中的比重应在45%以上。最近几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提高了我国南方市场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跨境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商业形式存在而进行的服务输出也在大量增加。但是,我国的整体服务业水平还较低,受这个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南方服务贸易在技术、管理、品牌的创建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还很难进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扩展。
(二)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服务贸易领域限制较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方面比较占优势,我国南方市场更是如此,如:旅游,建筑、运输等。另外,我国南方市场也是劳动力的净输出方。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服务贸易的准入条件较高,比较复杂,不仅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而且还和各国政府的管制有关,例如:行政管理、行业标准、资格认证、监管措施、服务文化差异等,这些都会给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造成障碍。所以,我国服务贸易得企业很难通过上述形式进入到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密集型服务。另外,很多国家在金融、电信、能源等领域对有政府背景的国家服务贸易企业提出额外的限制条件,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南方服务贸易企业发展的因素。 (三)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脱节制约着南方服务贸易的发展
从实际而言,造成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脱节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有国内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规范化问题,但是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货物贸易占比到一半以上。所☮以,由于货物加工贸易和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度很低,也就连带着限制着我国的服务贸易受到影响。
我国南方服务业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各省市并不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导致了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整体贸易经济的发展的现状。世界银行曾经做出统计,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贸易占该国家GDP的比重较高,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但是我国的只是接近35%,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只是相当于那些一般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南方各省市的服务业贸易主要都集中在旅游、劳务输出、远洋运输等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但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全球服务贸易中较大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这根本就不能够适应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水平总体低下
我国的总体货物贸易在世界的排名远远高于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的排名。另外,我国南方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低下,贸易逆差也在逐年增大,且南方服务贸易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的行业较少。目前,我国南方服务贸易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这些比较传统的领域,但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非常低。
(三)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南方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我国是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很多相关行业组成了服务业这一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所以,国际社会就要求每个国家要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的协调和管理。由于我国服务业的管理和协调主要是由商务部负责的,所以就存在诸如中央和地方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偏差,于是很容易使服务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江苏省,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较大、政策不同等原因,使得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南方服务业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服务贸易的结构
对于我国南方各省的那些原有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优势的服务出口项目,应继续大力发展。但是,还要不断调整和提高服务出口项目,如:各省要重点发展国际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国际运输、国际金融与保险业、国际广告业等行业,以此来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具有较大需求潜力的项目,如:房地产业、教育培训、物业管理、文化体育等行业进行快速发展,形成各省市新的经济特点。
(二)增强南方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对我国南方各省市而言,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是处于比较有利的优势地位的,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潜力和竞争力。例如: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间达到2.1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将达到580亿美元。因此,面对这个大环境、新形式,我国南方各省市一유定要充分发挥好服务部门的优势。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南方省市由于自身的原因,上述服务部门的整体层次并不高,所以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服务贸易的发展。各省市要通过提高对外的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集中垄断模式,加快对服务人才的培养,如可以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新的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快南方各省市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
对于我国南方各省市而言,要加大教育产业的各项投资,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各种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学习,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各省市还要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自身潜能,但是还要保证在利用外资过程中防止服务贸易人才的流失。
(四)促进各地区服务业平衡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各省市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途径是努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所以,各省市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各地特色,扬长避短,为服务业整体推进创造条件。
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有较大的发展。南方省市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一部分,需根据各省☢市自身的特征逐步扩大服务贸易的领域,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3.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5.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8)
6.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