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1)论文

时间:2025-01-14 00:50: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然后对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 外贸战略 启示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其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1、外贸增长方式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外贸规模扩大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外贸发展战略转型。

ϡ

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力素质问题,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升级换代难度也较大,使得我国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失去一次参与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机会。

2、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外贸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僵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3、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产品附加值低 发达ช国家凭借高端技术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国内增值率不高。另外,在我国,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来料加工的发展,加剧了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出口产品的现象。

由于外商控制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和品牌的控制取得了产品的主导权,获得高额利润,而我国加工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4、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 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加大了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消耗、高污染的出口模式加剧了我国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

5、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落后,远远跟不上货物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物流、银行、中介等,成本和费用高,服务质量差,已经不能满足外贸迅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

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说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

经济学家们在“里昂惕夫之迷”的推动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先后出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Strategic Trade Theory)是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等提出来的。1984年,克鲁格曼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工业国家间贸易新理论》的论文。

克鲁格曼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因而不能解释全部的国际贸易现象,尤其难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从而提出应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更新的主张。1985年,克鲁格曼又在其与赫尔普曼(E.Helpm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运用垄断竞争理论对产业内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建立了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模型,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新贸易理论,即战略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即使各国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仍能使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的扩大而增大,因而有可能达到专业化生产,向同类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的国家出口。

同时,各国产品在质量、性能、品种、规格上的种种差异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要,从而引发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希望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某个特定产业在某个特定国家能获得并维持相对于它国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优势地位,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是创造出来而不是继承而来的”,产业竞争力来自其创新与升级能力。波特提出了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4+2”因素,认为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四类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企业战略及结构和竞争者。

除上述四种核心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两种辅助因素,即政府和机会。这六个因素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预测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三、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符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佼佼者。

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键。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应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加以考虑。要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유成为贸易强国。

3、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4、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

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5、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Robert C. Feenstra: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August 2002. 何蓉、高谦: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

(8). 张吉国、周娟、田野青: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J].商业研究,2007

(7). 刘纯安、王书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J].当代经济,2007

(7). 冯居君: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商洛学院学报,2007

(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