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贸易失衡探究(1)论文

时间:2025-01-13 20:35: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失衡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中欧贸易的迅猛发展,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双边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双方经贸博弈的焦点。首先列举了中国和欧盟对贸易失衡原因的认识,然后通过比较双方认识的异同,对双边贸易失衡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又从贸易失衡对双方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中欧应该理性看待贸易失衡问题,积极做出互惠互利的让步。同时,双方还应该从战略伙伴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切忌因为急于求成而激化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毒害双边贸易的良好氛围,努力将这一问题对双边经贸关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欧贸易的迅猛发展,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51.7亿美元剧增至2007年的1342.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59.3%。其中,2002—2005年的增幅一直保持在90%左右。

虽然2006年、2007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增幅明显回落,仅为30.7%和46.4%,但由于基数很大,这两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增加了215.4亿美元和425.7亿美元。欧盟的统计数据更为惊人。

2005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为1 085亿欧元,甚至超过了中国2007年的统计数据,1 342.3亿美元。严重的贸易失衡大大地刺激了欧盟本就敏感的神经,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公开指责对华贸易赤字“不可容忍”,强烈要求中国采取措施扭转贸易失衡局面。

中国也注意到贸易失衡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积极想办法缓解双边贸易严重失衡的局面。目前,中欧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双方经贸博弈的焦点。

一、中国和欧盟对贸易失衡原因的认识 1.中国对贸易失衡原因的认识 中方认为,中欧贸易失衡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大背景下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地区对华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欧盟对华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盈余,有很大一部分是中欧贸易转移的结果。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东盟成员国也加快了对华产业转移的步伐,在中国组装、加工产品,然后再出口欧美,这样欧美对这些国家的部分贸易赤字也转变成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这些逆差始于2000年,并一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至2006年,中国对上述贸易伙伴的逆差总额已达1 53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对欧盟与美国的顺差总额约为2 359 亿美元”。

中方还认为,中欧贸易失衡与欧盟歧视性的对华军售禁令有关。 2.欧盟对贸易失衡原因的认识 欧盟承认在贸易失衡方面中国是“代人受过”,中国的顺差部分是其他国家的顺差。

2006年10月,欧盟发表了《竞争与伙伴关系:欧中贸易与投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近十年来,亚洲国家在欧盟进口中的比例相对稳定在20%~25%。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已经部分取代了亚洲其他国家成为出口来源国的事实”。

欧盟也承认,“产生这一逆差的部分原因是结构性的,因而这一现象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欧盟更加强调贸易逆差ฬ反映了中国严重的市场准入问题以及中国未能履行世贸义务,强烈要求中国“完全履行WTO成员的义务,全方位地向其他成员开放货物和服务业市场、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保护外国公司权利”。

同时,欧盟还认为☮,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特殊的经济增长鼓励机制强化了中国的竞争优势,抑制了进口需求,加剧了贸易不平衡。另外,欧盟还认为贸易失衡同中国充分利用了欧盟的普惠制有关。

二、中国和欧盟对贸易失衡原因认识的比较分析 第一,双方均认同贸易失衡与国际产业转移和随之出现的贸易转移有关,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但是中方认为,这是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而欧方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市场准入问题上。

入世后,中国努力兑现承诺,将关税总水平下调至9.9%,取消了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产品招标等在内的所有非关税措施,并加大了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力度。2001年,欧盟对华出口为357.2亿美元,2007年猛增至1 109.6亿美元,在7年内增长了3倍多,是欧盟所有贸易伙伴中增长最快的,这表明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但是,中国确实保留了一些限制条件,如资本要求带来的设立成本、限制投资规则、所有权上限,以及当地含量要求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扶植我国的战略性产业,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进而持续扩大从欧盟的进口,才能实现双赢。

第二,欧盟认为,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特殊的鼓励机制加剧了贸易失衡。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ศ,但国内消费需求有限的状况一直未有明显地改善。

目前,国内经济增长一半以上都靠进出口拉动。对中国来说,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评价指标。由于纺织、制造、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税收以及就业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行业的出口企业一直持鼓励的态度,给予它们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造成这些行业投资过度,产能大幅度提高。

而且由于大部分出口产品差别不大、种类重复,压价竞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产品的利润甚至只有2%~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特殊的鼓励机制确实给欧盟同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贸易失衡。

第三,中国认为,欧盟歧视性的对华军售禁令加剧了贸易失衡。入世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被释放出来,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涌入欧盟市场,深受欧盟消费者的欢迎。

同时,中国急需的高技术产品、军民两用产品却因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而无法进行贸易,而欧盟的其他产品又因为价格太高无法获得中国老百姓的青睐。在此情况下,欧盟对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出口能力被搁置,自然会加剧双边贸易失衡。

三、贸易失衡对中国、欧盟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的国际转移和产业链条的全球配置使得贸易顺逆差的原有内涵和经济意义发生了改变,以国界划分的贸易顺逆差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得失。因此,不能仅仅因为中国对欧盟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就认定中国在双边贸易中获益,欧盟在双边贸易中受损。

事实上,中欧贸易失衡给双方带来的影响各有利弊,必须要理性看待。 对中国来说,巨额的贸易顺差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从好的一面来看,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到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5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日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汇率的更加弹性以及未来资本项目的更加开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国对欧出口企业大都集中在纺织、制造、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中等技术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低层次就业的压力。从不好的一面来看,首先,巨额的贸易顺差为欧盟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借口,加剧了双边贸易摩擦。

欧盟认为,欧盟的相关产业和就业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健康发展,欧盟有必要对中国进口商品设限。近年来,欧盟大幅度的削弱对华普惠制待遇,加强对华反倾销调查,并设置了一些针对中国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打火机CR标准。

其次,巨额的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7年10月,欧元区13国财长发表声明,首次把人民币汇率水平认定为“比美元和日元汇率更让欧洲关切的事情”。

欧盟一改在这一问题上较为谨慎、温和的态度,积极仿效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最后,巨额的贸易顺差还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巨额贸易顺差加大了国内市场人民币的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大都属于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产品,只能依靠不断的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极易使我国对欧出口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

更为不利的是,由于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税收增长、就业的推动作用明显,某些地方政府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导致这些行业不断扩充,影响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欧盟来说,尽管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但欧盟仍然从双边贸易中获益。

第一,通过将产业转移到中国,欧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在中国生产产品,然后再返销欧洲市场,获取高额的利润。就此而论,“中国웃的出口盈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欧洲人的口袋里”。

而且,对华产业转移还有利于欧盟集中盟内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第二,欧盟从中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使得消费者、中间商、销售商获得了巨大的实惠,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剩余,而且还提高了中间商、销售商的利润。

第三,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盟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欧盟市场的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物价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据OECD统计,2001—2005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为-0.2%。

从不利的一面看,巨额的贸易逆差引发了欧盟内部对其就业、工资以及一些传统产业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担忧。而且,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大,也打破了欧盟市场上原有的均衡。

“进口集中化的趋势令欧盟感觉到自身的经济安全受到了威胁”。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欧双方应该理性的看待贸易失衡问题,积极地做出互惠互利的让步: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拉动内需,分担出口压力,尽量减少对欧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欧盟也应该保持冷静,改变动辄拿贸易逆差说事的态度,不能只是一味强调逆差的数额,也要正视双方在双边贸易中获利能力的差距,突出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互利性。而且,由于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因素,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只能寄望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有所突破。

因此,双方应该从战略伙伴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切忌因为急于求成而激化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毒害双边贸易的良好氛围,努力将这一问题对双边经贸关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樊莹.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影响探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8,

:27. 戴炳然.实施更为有效的对欧政策.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和中欧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285. 李计广.走到十字路口的中欧经贸关系[J].国际贸易,2008,

:2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