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
随着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复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来越大,导致近年来我国各类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事件往往具有时间紧迫、事态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的应对,后果严重。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形式多元、方式互动、传播迅速,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出现和进展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事态走向和政府决策影响巨大。比如近年来的厦门PX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杭州市飙车案等一系列事件都体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并且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督技术和方法,使得互联网上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同时,网络谣言也有增多的倾向,容易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因此,如何更好的分析和掌握基于网络信息载体的危机事件传播规律,为政府对危机事件的监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性和舆情观点的形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说明可以使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方法来研究危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因此,本文将提出一个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将危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群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和影响因素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内来,预期在对危机信息传播的规律及控制方法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以寻求对上述3个问题的解答。同时,本研究框架将为政府科学、高效、有序地分析和管理危机信息提供决策参考,提高政府对危机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社会网络的方法从危机信息的传播群体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对传播群体的特征、结构和行为机制的解析来研究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控制,成为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首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即网民所构成的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建模,以数学形式描述群体关系,便于理解其内在机理并进行特征分析,也为不同传播渠道上的各类舆情传播动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对群体进行结构测度,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并帮助角色挖掘和派系分析,探寻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人物和骨干网络;最后,在网络模型上的群体动态演变行为则反映了危机信息传播群体的演变过程,它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规律。因此,本文认为:以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范式来对不同传播渠道上的危机信息传播网络和传播行为开展研究,可以很好的理解和解释危机信息传播规律。据此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1.1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
危机事件的持续时间是指从危机潜伏到危机结束所经历的时间。根据网络中危机信息的扩散模型分析,持续的时间越长,危机信息源就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信息,引发群体的恐慌和盲从[10]。Steven Fink在1986年提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四段论模式: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期[11]。
由于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存在一个过程,所以对于危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也存在阶段性,不同的危机期所传播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需要将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引入到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框架上来,对各个危机阶段的信息源、信息类型、信息传播特点进行研究。
危机事件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主要涉及三类传播主体:
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网民在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受者。受众从媒体途径知情信息与议题, 并积极给予自己的内容表达,将其体验内容与议题发送到媒体上,给予后续受众。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形成的传播系统比链式反应更迅猛[12]。
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还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散播谣言,加重危机事态,对社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识别出这些不法分子的重要人物(如谣言传播的始作俑者),或是群体(如网络水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3传播渠道
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以大众传播为主,互联网上传播渠道主要有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电子邮件、门户网站、网络论坛以及社交网络(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等。这些传播渠道不仅有传统的网络媒体,更多的是新兴的自媒体,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能让用户自己快速的生成信息并在多个渠道上同时传播。所以,不仅需要对单一的传播渠道进行研究,还需要描述和表示危机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4传播行为
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对于危机事件的认识和倾向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行为(如发布、评论、转发等),这些行为成为了这些主体具有与其它主体连接的驱动力。网络的形成依赖于众多主体的连接决策,危机中的公众是由于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调整自身预期而产生一致的群体行为。目前有关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网络的研究较少考虑主体的这种策略行为以及传播网络形成演化如何受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因此难以解释危机事件的信息扩散和观点演化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也无法根据宏观层次上网络结构的变化来提供对微观层次上主体行为的引导控制建议。所以,需要研究解决如何定量刻画主体传播行为的问题,并实现对主体策略行为和网络结构相互影响的整合。
1.5影响因素
根据传播说服理论,影响信息传播意愿和效果的因素可划分为三大类:来源特征、传播内容特征和接受者特征。危机事件信息传播也属于信息传播的一类,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可以考虑分为如下三类:
1.5.1来源特征
来源特征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客观性3个维度均影响危机信息的传播意愿和传播效果。在来源特征的研究中,谣言扩散理论认为来源可信度对受众的再传播和扩散谣言的行为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14]。来源的专业性是指信息发送方让信息接收方所感受到的能够提供正确信息与表现出专业行为的能力。客观性是指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公开性、公正性和中立性(不带有主观偏向)的评价与感知[14]。
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内容特征主要是危机事件的类型、危机编码和解码、信息格式以及噪声。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其对外传播的动力差异较大,比如公共性很强的危机事件容易被公众关注,并且易于迅速传播[15]。危机编码指危机处理组织对外公布危机信息所采用的方式、策略等内容。危机解码是公众对危机信息进行解读的过程。解码过程受到公众的背景信息的影响。危机编码和解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危机事件的信息接受效果[15]。信息格式是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和吸引度。噪声是妨碍危机信息传播并能够造成信息失真的干扰因素,它存在于危机传播中的任一环节。如不准确的沟通语言、难以辨认的字迹、不合实际的举止、小道消息、谣言等,这些都属于噪声。噪声能够降低危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使得危机发送与危机接收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15]。
1.5.3接收者特征
2.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框架的分析步骤和主要内容本框架以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范式来开展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释危机信息传播网络以及构建基于这些网络结构之上☏的传播行为。因此,本框架的分析步骤是通过采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系统观点对传播网络进行整合分析:首先,对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信息传播渠道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掌握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其次,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传播主体所形成的传播网络,剖析网络结构、关系和个体的要素组成及要素间作用机制;再次,从系统表征与功能作用入手,分析特定的传播网络结构下的传播行为。最后,利用实例数据和原型系统对理论进行检验。具体的分析步骤和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图2如何建立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框架
2.1危机信息的传播特征和影响因素
危机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来源广泛、信息流巨大、渠道多样、传播迅速等特点。首先,应与各级政府、组织和机构紧密合作,获取危机案例,并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各类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具体案例,建立数据集和事例集。然后,利用真实危机事件的数据分析、时空分析和事件演化分析方法,剖析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对应的关键要素、信息传播的渠道特征、路径规律等,为危机事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和控制模式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危机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来源特征、传播内容特征和接受者特征)。
2.2危机信息的传播主体研究
2.2.1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构建
危机事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传播渠道中,表现出各异的传播网络结构和特征。因此,需要研究危机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中行为主体(网民)的特征、行为模式,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搭建的内在驱动力。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粒度级别的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网络进行抽取,并结合危机事件特殊的信息传播特征,研究传播网络的节点分布状况、链接关系,引入合适的参数,实现节点特征的形式化描述和链接关系表达式,提出支配网络化过程的算法,从而构建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主体网络模型,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 2.2.2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挖掘
实施对网络关键节点的有效引导,可以更好的控制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SNA首次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它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17]。因此,作为分析信ห息交换的一种方法和系列化的技术手段[18],SNA可以适用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研究。SNA对网络结构的分析主要分为基于代数模型的定量分析和图论的图形分析[18]。SNA已有的基于个体分析的主要指标有:程度、中心度、结构空洞等,它们反映了整个网络的规模、聚合程度和有效性;已有的基于整体分析的主要指标有: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网内亲近度、网外亲近度等,它们反映了整个网络的规模、聚合程度和有效性。因此,需要针对危机事件的特征,使用SNA方法和UCINET软件,设计一套动态的综合测度算法来测度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网络中节点(集)的重要性,并据此来对危机信息扩散网络中的重要角色进行分类及其特征研究,探寻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发起人、意见领袖、把关人等关键人物。
2.2.3危机信息传播的派系分析
2.3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研究
2.3.1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整合
危机信息传播渠道不再是单一的网络,而是多种网络的结合。但目前的研究局限在单一信息传播渠道(如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论、P2P系统等)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危机事件本身传播的特征规律。因此需要考虑危机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平台、异构性等特点,引入合适的参数,来描述和表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类传播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3.2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路径控制
危机信息传播有多种扩散渠道和扩散路径,需要根据SNA的方法和信息流特征,对实际网络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仿真实验,分析信息扩散的路径规律,建立一套有效的探寻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路径的算法,从而有效地阻断、截流危机事件的网络谣言,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疏通引导,提高政府的网络信息控制能力。
2.4危机信息的传播行为研究
综合复杂网络模型和传播模型对危机事件的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扩散过程进行网络动力学建模,建立危机事件的信息扩散模型,并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实际特征如主体行为机制、信息扩散过程中的时延情况、多路径扩散的冲突情况等纳入到信息扩散模型中来。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信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初始节点分布、活跃节点比例、传播率、危机程度等),把握信息扩散控制的关键所在。此外,建立网络结构和主体行为机制的动态耦合模型,着重考察信息扩散主体的态度倾向、下级传播节点选择策略和实时动态反应这些微观行为机制对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网络结构和扩散行为的影响,以优化危机事件预警的信息发布模式和增强危机信息传播的引导控制能力。
3.总结
本文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传播理论和信息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将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内来,预期在对危机事件的信息处理、实时监控、应急决策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该框架对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扩散与控制的研究既可以把握灾情、人群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又可以对人群心理和行为的演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对于向人群传递事件真实情况、避免恐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框架提出为政府科学、高效、有序地分析和管理互联网信息提供决策参考,提高政府对危机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2]张丽红.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J].社科纵横,2007,
(2):129-131.
[3]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9-93.
ฒ[4]袁志秀.基于生态学的信息传播模式[J].情报杂志,2005,
(3):14-16.
[7]黄晓斌,赵超.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9,
(3):74-79.
[8]曾依灵,许洪波.网络热点信息发现研究[J].通信学报,2007,28
(12):141-146.
[11]Fink S.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34-36.
[17]Burt RS,Minor MJ.Applied Network Analysis: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M].Beverly Hi11s:Sage,1983.
[20]Clauset A,Moore C,and Newman M.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the predღiction of missing links in networks[J].Nature,2008,(45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