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1)论文
【论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额呈高速增长,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体现了我国外贸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巨大的总量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现象,并为我国外贸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出口贸易贸易结构结构分析产业政策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保持着高速增长,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长足进步,但我们若仅仅停留甚至迷信于数字,就无法看见数字背后隐藏的事实,也无法为我国今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我们试图将各年的总量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加以分解,可以得出一些有着显著特征的数据,借以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考察。
二、对中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分析 1.按企业性质进行分解 谈到国际竞争力,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把我国巨大且日益增高的出口额当作一个主要的评价指标。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我们是否就可以判断,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呢? 近年来,中国不断地引进外资,这些外资分布在各行各业,而且出于资本的趋利性,主要分布在有利可图的行业。
我们把注意力从总量数❣据移开,转向注意各性质企业的出口状况,就会得出一个不太乐观的印象。在2001年~2005年的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牢牢占据着半壁江山,占50%以上,2005年更是上升到了58%。
而国有企业所占的出口份额却迅速萎缩,从2001年的42.6%降到2005年的22.4%。私营企业也逐渐在出口贸易中觉醒过来,所占份额由4.3%上升到14.7%。
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其出口能力的大小的确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中国,外资企业是出口的主体,这种出口是外国资本、技术、标准、品牌、销售网络等与中国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除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整个出口体现的是广义外国生产要素的竞争力,而不是中国的竞争力。
在出口绝对数量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纯粹的中国资本国际竞争力的退步。 2.按产品类别和贸易方式进行分解 按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应该集中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
2001年~2005年间,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比较大的三类主要产品依次是:机电产品、轻纺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那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断言中国的优势产业是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而中国的贸易优势在于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进行区分。
2001年~2005年的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的比重不足一半,还有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42.1%降到2005年的41.6%。加工贸易却占据二分之以上,发展相当稳定。
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经验估计,我国每加工出口100美元,其中我国企业租金和工缴费所得在10%~15%,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商在进口和出口中的收入。
而且加工贸易中的产品优势和营销渠道等关键要素都牢牢地掌握在外商手中,中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仅仅是其低廉的劳动力。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出口额,如果我们考虑到其中的一半以上都是属于加工贸易,就不难想象近年的贸易利益蛋糕유的分割中,有多少利益落入了他人囊中。
由此便不难解答之前的那个问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正是加工贸易的大户,而国际机电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大多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有的选择在中国大规模的投资建厂,而更多的是委托中国的企业按照给定的工艺和流程进行加工和制造。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真正的对外贸易结构,出现一种出口高资本高技术产品的表象。而在这种大规模的进出口之中,中国低成本的劳动者在为国际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时候,赚取微薄的收入。
三、对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启示 1.客观评价外资对出口的实际贡献 所谓“外资”,并不仅仅意味着资金,而是包含着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产品、品牌、海外市场、就业创造等要素的综合体。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是随着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
20世纪90年代以前,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资本短缺,扩大出口创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促进就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之中。
资本的趋利性使其要获得与自身份额相对应的收益,而外资的收益是独立于中国财富的积累之外的,无助于提高中国居民的收益。外资企业的出口创汇作用开始弱化,而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2.对加工贸易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对加工贸易的认识一直处于两端摇摆之中,其影响则表现为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的几次大调整,如加工贸易企业设置保证金台帐制度和加工贸易区政策。
加工贸易受到的质疑是多重的。首先,收益太少,而大部分利润在国外的两头。
其次,其发展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其所掩盖的走私行为也屡有发生。
而加工贸易型企业要么是承接外商加工合同,要么是本身含有外资成分,因此,加工贸易对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际贡献远不如一般贸易,而在其占据中国出口贸易额半数以上的情况下,也夸大了整个中国的贸易竞争力。 此外,还有最为隐蔽且致命的一点。
中国巨额的加工贸易使很多企业存活和发展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很多劳动力被外需带来的经济活动所吸收。一旦外部经济出现波动,一旦外需缩减,这些企业如何生存,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该往哪里去,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然而,并不能就此就否定加工贸易。中国大规模进行加工贸易活动是符合其自身贸易优势的,即低成本劳动力。
近几年政府的工作目标除了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是增加就业,而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的倾向使其能较好地吸收企业所在地的劳动力,这一因素使得加工贸易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非常必要的。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在发挥其优势的前提下控制它的负面效应。
四、应对措施 无论外资还是加工贸易,归根结底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事贸易的资本的内外之分,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内外之分。而这个问题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就是中国在全球外向型经济的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问题。
虽说双赢的贸易才能长久,但我们也应该在双赢的前提下为我国争取尽量多的贸易利益,并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确一个大前提,就是我国的经济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劳动力量价低,质量不高(但正处于上升中),就业形势严峻;二是经济结构不均衡,很多产业水平较为低级,而这两点是相互制约的。因此,这决定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正如龙永图在CCTV的讲座《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在谈及中国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状时所强调的,“我们不得不在一段时间里面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因为我们最大的相对优势是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这是中国的相对优势,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中国这个相对的优势,那我们就忘记了中国的国情,就忘记了我们在整个国际分工当中应该处的地位。” 当然,我们不能容忍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需要一个过程。
最为可行的就是促进外资本土化,具体到外资特征最明显的加工贸易企业,就要深化加工贸易,使其集群化。我国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例子。
如东莞,IT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形成了相当规模,且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效果明显。如果说过去加工贸易各个工厂相互协作、配套的可能性极低的话,今天经过20余年发展,中国累计吸引外资已经高达四千多亿美元,其产业聚集效果、相互配套的可能性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因此,我们应转变以往那种将国内产业盲目高端化的冲动,转而立足于现状寻求更具持续性的、更能顾全大局的解决方法。中国的贸易产业肯定还将遇到更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立足于基本国情,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不盲目排外,就一定能实现中国贸易产业乃至整体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邵震: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社会成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1995年07期 刘丹丹:透视中国贸易之比较优势战略.哈尔滨学院学报[J].2011年06期 章江益张二震: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利益分配问题新探——兼论我国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利益.世界经济研究[J].200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