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

时间:2025-01-13 20:53: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练好经管内功

二、发挥整体优势

上海海外企业投资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的状况,限制了其市场能力的拓展。同时,由于这些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加之市场目标不清,市场预测失误,盲目出击,往往造成经营失败,以至半数以上的企业黯然“回流”。因此,上海要加快发展海外经济,首先要通过发展大联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集中资源,发挥“外”字号大企业的整体优势。经过多年的海外经营实践,上海毕竟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海外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在不仅拥有丰富的海外经营实践,还形成了广泛的海外经营网络。近年来,上海最大的海外企业集团上海实业集团,遵循“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的发展战略,在上海市政府以及上海市外经贸委、市经委、外汇管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其众多海外网点的桥头堡作用,通过联合上海 工业 投资集团、上海仪电集团、上海化工区、锦江 旅游 公司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一起“走出去”,先后牵头重组或建立了上海国际株式会社和圣彼得堡上海贸易中心,不仅开辟了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新局面,还为上海引进海外资本和优秀项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上海国际株式会社刚刚重组不久就成功帮助上海引进了理光等2个外资项目。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蔡来兴公开表示,上海实业现在在美国、南美、日本、澳大利亚、南非、汉堡、俄罗斯等地的9个海外总部不是上海实业集团的“私家码头”,而是上海企业共同进军国际市场的“公共码头”。如果国内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借重像上海实业集团这样的海外集团力量,结成既有接单能力,又有生产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以及资本运营能力的“走出去”的集团军,并通过优化组合和战略性重组产生聚变和裂变效应,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整体实力必将大大增强。

三、优化投资方式

四、优选投资区域

上海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应充分根据区位的特点选择投资策略。东南亚各国与上海近临,它们有着与我国相似的传统文化,并且近20年来 经济 飞速 发展 ,购买力大大增强。在1998年的亚洲 金融 危机以来,这些国家纷纷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因此,东南亚各国应是上海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原苏联各国有着比较发达的重 工业 体系,但轻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则严重落后。在中亚及俄罗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可充分利用自己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优势和诸多适应性的技术。在非洲和南美部分自然资源密集丰富的国家可以兴办油田、矿山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合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上海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在北美,美国应成为上海效率导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首选地点,这样可利用技术外溢和扩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墨西哥虽然落后,却有利于我们加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充分利用其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优势,绕开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其市场。在欧盟内部投资则可避免“反倾销”的政策和各种贸易壁垒。同时,上海企业还应根据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选择重点投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上海企业的真正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只有在发达国家才能真正打到跨国公司的后方和本土,真正获得高利润。华虹集团就是较早深入发达国家的上海企业之一,早在1998年,这家企业就投资600万美元,参股设在美国硅谷的集成电路设计开发中心,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由于近年来美国、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一些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境地。这些企业拥有较为发达的科技、在其本国也有一定的市场和 影响 力,如果能够通过一些大企业的的海外地区总部,收集这类企业的信息,然后,联合国内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对其进行收购,不仅有利于我们获得对方的技术,还可以直接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进入相关产品的市场。当然,深入跨国公司本土的行动不应该是盲目的行动,研发先行(即对投资目标国家或地区进行充分的调查 研究 以后才进行投资)、服务先行(即在海外建立促进贸易发展的销售服务网络以后进而投资办厂)、到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地区和市场设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或代表处、子公司)、采取“属地化”的方式管理海外企业,以及严格遵守国际规则等等都是打到跨国公司的后方和本土应该重点 参考 的策略。

五、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曾有经济学家预言,将来 中国 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海现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资金短缺。为此,要积极抓好资本运营这张企业的重要王牌,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分享现有资源的市场渠道。海外上市融资不仅能为企业筹措发展资金,而且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开始进军国际资本市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有50家在海外上市,而成功者仍然寥寥。由此可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为充分发挥上海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 :第一,必须遵守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些企业热衷海外上市的目的主要是集资,对上市以后如何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的环境和要求以使企业在管理上取得进步方面所下工夫不够。这不仅带来了海外投资者对这类公司的不信任,为进一步筹集资金造成了困难,同时,也失去了改革企业内部机制,给企业注入持久活力与其他类型公司同步发展的机会。因此,进入资本市场只是手段,而通过“游戏规则”达到转换经营机制,按国际资本市场原则来经营的企业才是最终目的。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海外上市公司同集团母公司的关系。尽管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是各自独立运作的,但是二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母公司为上市公司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上市公司才有发展的基础;只有上市公司大发展,母公司才能多分红,才能尽快摆脱困境。

六、开辟战略资源市场

七、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的 金融 支撑功能

上海海外企业往往会因资金 问题 而 影响 发展。如在企业创业初期,由于规模小,在海外银行缺乏授信记录,无法得到注册地银行的融资和授信支持;由于境内外账户独立开设,集团总部无法实时了解海外企业账户信息和高效集中管理资金;此外,部分海外企业注册地政局不稳、外汇管制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外企业的发展。上述问题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在境内设立投资海外中转账户,以便合理避税和进行海外资本市场运作的需要。据了解,世界著名跨国投资企业,一旦瞄准新的投资国和地区,和其有天然联系的银行、保险、 法律 等服务机构,往往紧随其动。表面上看到一家跨国公司落户,背后是一个全方位服务团体的跟进。因此,上海的金融机构也应效仿外国同行与“走出去”的企业结成更加紧密的关系。所幸在2002年,总部在上海的 交通 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相继获准开办离岸业务。为促进上海企业“走出去”,同时也为了逐步构建银企整体战略合作联盟,加快银行自身的发展,建议这两家已获准开办离岸业务的银行率先以离岸金融服务为纽带,使各大企业集团在上海本地就可以便捷、集中地对其海外账户进行管理,实现企业海外投资发展与境内银行服务的有效整合,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有力的和后台支撑,加快上海产业优势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八、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上海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法规政策环境的保护。在2002年3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怀特•帕金斯教授指出:“在美国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中,运作的整体环境是良好的资本市场、齐全的法律框架和完整的管理指导架构,只有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企业才可以在政府的相关规定指导下做出商业决策和经营决策。”据外经贸部近两年对100家走出国门的重点企业调查显示,在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中,有40%是直接与政府有关,如外汇管理过严、审批渠道不畅等;另外的45%与政府的政策有间接关系,如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真正的外部环境问题只占15%。因此,政府在推进企业“走出去”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如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服务等等。对于上海市政府来说,除了全面落实现有的各项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以及在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金融服务和政策性保险鼓励政策以外,还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改革海外投资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上海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微观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是直接影响政府干预企业对外投资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海外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投资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提高审批效率。审批制实际上是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一种过渡制度。在对外投资制度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条件成熟之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审批的效率,把重点转移到规模、结构、方向和企业竞争力上。

第三,给企业海外投资一些权力、便利。市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步骤地放宽资本管制,简化项目审批和外汇管理手续。对已拨上海的2亿美元的换汇额度审批权下放地方。另外,为了解决并购、投标等投资活动的时机选择问题,增强企业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可考虑对大型优势企业实行预先申报规划、自主决策立项、相机实施运作、事后ถ上报备案的政策。

第四,加强对外投资事后监管。目前,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事前审批,而对事后监管却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导致了一些大中型企业热衷于以“走出去”的名义在国外设办事处,为国有资产在合法理由下的流失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对外投资事后监管。此外,政府部门的事后监管还要防止重复检查▼等给企业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

第五,防止海外投资的过度竞争和“走出去”企业对境内企业的不良影响。政府应尽快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或相应的授权,对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审批和核准部门要控制企业数量。对海外投资总量也要有控制,除宏观目标外,还应根据投资主体的ฉ资信和资质,确定优先审批顺序。

第六,加快制定地方性的对外投资法规。为便于政府部门有法可依,切实可行地全面管理对外投资活动,应根据上海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从立法上重新划分各部门的职能,把不该管的或不应管的部门职能取消,简化审批管理内容和程序。把审批与监管职能有机结合起来,由多头、多部门审批管理改为单一部门审批管理。同时,加快出台加快海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另外,还必须切实利用好我国已经参加的多边投资担保公约和多边投资争端解决公约,维护上海对外投资企业利益。

第七,在海外建立投资 工业 园。上海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中小企业,单帮很难成功和避免风险。如果有国内好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在国外建立类似新加坡在苏州的工业园,有投资咨询、法律顾问等,集群到海外投资,如果出现风险或问题,国家或双边之间可以谈判。这方面,政府部门和政策不仅可以协调,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工作。

第八,设立海外投资公共信息平台和风险评估机构。一个企业要对外投资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总体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政策、金融外汇市场状况、海关政策、税收政策等,也包括微观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的资信、行业市场准入、人员进出情况等。然而,由于企业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限,资金、人才、渠道缺乏,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知之不多,在互联网上也难以查询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如果政府能够设立对外投资公共信息平台和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咨询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中国国有体制的特殊性,银行还需要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机制风险做出评估和判断。

第九,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上海有实力的大企业联合起来到海外投资。对于重点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一定的税收支持和适当的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对海外投资项目许可证和配额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最后,要高度重视“走出去”人才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市政府应促进“走出去”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对海外企业的智力资源资本化改革要给予高度重视,允许海外企业在多元化投资后的经营者期权和持股改革上实行试点。

总之,上海企业“走出去”发展到现在,决不能再走企业分散、要素分散的老路。从管ฅ理来看,不仅要建立一般的 现代 企业制度,更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 方法 ;从主体来看,不仅要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更要大力推动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结成联合舰队走出去;从方式来看,不仅要要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店建厂,更要瞄准海外的好项目积极开展兼并收购;从区域来看,不仅要到发展中国家开店办厂,更要大胆深入发达国家,在其经济链的脆弱之处寻求商机;从内容来看,不仅要有商品走出去,更要有优秀的资本和优秀的产业走出去;从目标来看,不仅要从国外赚回大量的外汇,还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甚至战略资源。此外,银行和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金融和 政治 环境。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不仅有较强的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因此,上海企业理应把握先机,锐意创新,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开路先锋。☣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