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1)论文
一、县域经济在江西国民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健全的基础层次,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壮大全省经济总量的关键支撑点,其发展的活力与实力,是江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县市财政困难的迫切要求,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党和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而最近省委书记孟建柱也作出“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的指示精神。
因此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当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进一步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江西现有11个设区市,10个县级市,70个县,这80个县(市)聚集了全省89.82%的人口,97.36%的国土面积,2/3以上的轻工业原ด料和工业品市场。近几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看,江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仍不够强、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弱,大部分县依然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县乡财政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还未形成,而且相当一部分县还未完全脱贫,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民增收的难度还比较大。
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省县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当年现价)为1767.743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1.25%,县级地方财政总收入为86.246亿元,占全省的43.09%,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以上的县只有7个,目前还没一个县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的行列;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只有30个,占37.5%,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的县只有5个,占6.25%。 与之相比,江西的邻省浙江多年来始终坚持“强省先强县”的原则,通过专业市场、块状产业和小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强省目标。
2000年浙江省38个县、24个县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10亿元,占全省的71%;财政收入达283亿元,占全省的43%。有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17个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不仅迅速推动浙江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强省,而且大大提高了全省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浙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十多年居全国第一。这说明,县域经济是江西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迅速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江西率先在中部崛起最现实、最迫切的选择。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我省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推动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
三、目前江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但在新形势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当多,最突出和最关键的问题主要包括:
1、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我省各县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园区建设已成为工业增长的新生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为两点:①园区内同质企业集聚不足。
据笔者调查,江西许多县都有
3、4个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但是由于目前工业园区过多过滥,不ษ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难以找到投资项目,为了吸引投资,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规模的企业来者不拒,“饥不择食”,结果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区缺乏应有的产业特色。这是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园区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工业园区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而实现的。
但目前工业园区企业生产上“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普遍,终端产品多,中间产品少,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明显不足;“小而专”、“小而精”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品少,很难与大企业进行协作配套;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较少采用转包合同形式组织生产;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造成产业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不强,内聚力薄弱。
2、县级财政普遍较为困难。 目前由于江西县属企业多数经营不景气,县里的经济增长点不是很多,县财政困难的很多,有的甚至完全是“吃饭财政”,搞建设大多数要靠上级财政补贴维持。
据统计2001年江西县级地方财政总收入为86.246亿元,占全省的43.09%,仅相当于同期浙江县级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0%。全省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总收入的县高达有74个,占总数的92.5%。
其中赤字较大的如余干达2.6亿元,波阳达2.8亿元,都昌达2.7亿元。2001年,全省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到52.53亿元,占财政总出比重达到18.5%,财政收入差不多1/5用于教育事业。
但是江西省县级教育事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在40%以上的却有61个县。21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中3个县财政性教育事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超过了100%,这些扶贫重点县的全部地方财政收入连支付教育事业支出都不够。
3、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使得信贷资金的投入显得十分重要。
县域经济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投入来填补各种资源的缺口,来提高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可是从对省内一些县的调查来看,近年来由于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调整县级金融机构开始萎缩,或撤☠销、或降格、或只经营存款业务,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得到相应规模信贷资金的支持,而且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
如从南昌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看:2001年9月,南昌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4.5%,89%左右的存款和88.3%以上的贷款都集中在南昌市区。而占据南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8.19%以上的五个所辖县区,存款和贷款所占份额都不足12%,金融与经济呈现不对称发展态势。
县级金融机构信用呈逐年萎缩趋势,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信贷投入急剧下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4、☑教育和科技基础落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由人创造发明的,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就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各类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懂技术、精管理、胜任各种工作的各类人才,拥有一支产业后备军。
目前我省大多县域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要求。据统计2001年全省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96271人,只占总人口的1.66%,总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6.45%左右,文盲率仍然高达8.6%,尤其是大专以上的比例只占3.85%,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针对县域经济而言,多数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在大中城市工作,本县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又根本不愿回县城,这样各种比例还要偏低。由此形成县域经济的“马太效应”,即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思上进与进取,收入状况越不能得到改善,越不愿意支付教育上的支出,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5、产业基础脆弱。 企业是构成一定产业结构的基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是调整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支撑点和原动力。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我省大多县域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大,据统计2001年全省47个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其中最高的波阳县域第
一、
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19.3:26.6。大部分县农业比重都超过了50%,而且还是牛耕马拉的传统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化步伐缓慢;第二产业比重最低,大多仅仅停留在20%左右,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中高级技术产业几乎为零;县域经济的主体还是县属企业,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设备陈旧、工艺和管理落后、产品质量比较差、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等。
民营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但是所占比重还相对不足。因此,重组和重构县域企业,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群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