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
摘 要:东北亚区域是国际上正在发展的经济体,虽然图们江联合开发区自建立后发展步伐缓慢,但其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不可忽视。随着东北亚各国政治、文化、经贸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各国间迫切需要建立多国跨境旅游区,构建东北亚各国间广阔的交往平台,图们江三角洲协作圈呼之欲出。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当前国际新形势出发,提出相应旅游合作策略,可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共赢局面。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SWOT分析;发展策略
引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东北亚
“东北亚”不是地理习惯的划分概念,国际上将亚洲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六个部分,“东北亚”并不在其中。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随之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最后是由韩国学者提出“东北亚”这一概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
根据外交官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定义,东北亚包括日本、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广义也包含中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则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日本国的北部与西北部,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而广义的陆地面积有1 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40%以上,有中国、ฆ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和俄罗斯远东沿海。由于区域旅游合作问题涉及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调沟通,因此本文沿用广泛地理 ☻位置相关定义。
(二)区域旅游合作
二、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SWOT分析
(一)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分析
文化认同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文化根源来讲,中国、蒙古、日本半岛和朝鲜半岛都属于汉文化圈,因此东北亚地区文化体系比其他共同体的文化体系简单,这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语言角度来看,东北亚地区由汉族、满族、日本族(大和族)、朝鲜族、通古斯族、蒙古族及数量很少的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远东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东北亚地区在儒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各民族独有特色的风俗风貌和人文活动。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使得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更加通畅。
另外,东北亚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虽然冰雪资源在整个自然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其他资源之间的互补性也比较大。东北亚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季风性气候、针叶林气候和寒带苔原气候,气候类型层次分明,海洋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湿地景观、火山熔岩景观、水文景观、冰雪景观和寒带极地景观对比清晰,反差极大(段光达,2001),提升了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前景。
(二)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劣势分析
纵观当今东北亚经济发展态势,其中日本属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开展旅游业的时间比较早。韩国和俄罗斯属于一般发达国家,中国、朝鲜和蒙古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现代旅游业的起步都比较晚。目前,中、俄、韩三国政府积极开展出境旅游,落实相应优惠政策,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韩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韩剧、韩版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文化迅速占据相邻国家市场,并带动入境旅游的高速增长。蒙古国和朝鲜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入境旅游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尤其是朝鲜,奉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入境旅游,造成旅游业发展缓慢。这就导致了东北亚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且差距较大,阻碍了旅游合作的发展步伐。
地缘政治矛盾也是阻碍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与中国、韩国的矛盾不断,朝鲜半岛也一度问题不断。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加剧,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购岛举措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紧张。另外,在美日韩遏制态势下,朝鲜继续推行拥核政策,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呈恶化趋势。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也导致东北亚区域始终没能成立正式的官方国际区域组织,并签署正式的区域合作文件,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三)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分析
总体来看,国际政治局势有所缓和,各国联系较为紧密,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机遇。
(四)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威胁分析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因此,东北亚经济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各贸易组织的威胁和挑战。
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东移,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重心聚焦于在东北亚地区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借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主权纠纷,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拓展新伙伴关系,将中国周边国际环境推向险恶,其战略意图是维护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规制中国和平发展,限制中国海洋权益空间,并加剧中日、日韩之间的政治矛盾,打破旅游合作所需的安全环境。另外,从经济方面来看,2009年,美国开始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并动用自身影响力控制其发展进程,旨在打造一个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范本,以遏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而阻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
三、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分析
(一)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需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既充分发挥竞争作用又兼顾公平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薛莹,2001)。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增强东北亚在开放环境下国际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合作方实现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国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
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设立信息数据库和互联信息网络,是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重要一环(邹晓明、熊国保、马杰,2004),可以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信息,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全面建设无障碍旅游经济,促进东北亚协作区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另外,还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曹扬,2011),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东北亚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等手段,为东北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构建多元化合作主体
在当前和今后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合作方要通过确定共同的合作目标来实现对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位利益及企业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以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薛莹,2001)。首先,应加强和突出各国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发挥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合作与交换网络的形成。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加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结成旅游企业联盟;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整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最后,还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负责解决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东北亚区域政治阻碍因素,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树立共赢的大旅游观念
旅游发展决策必须突破地☿方主义观™念的束缚,实现大区域“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即将其他地区的资源作为自己的资源来利用,将其他地区的市场作为自己的市场来开拓,以达到空间拓展的目的(曾万涛、唐宇文,2000)。由于东北亚各国在历史上有过较大的战争冲突,而当今尚有领土争端未得到解决,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东北亚区域大旅游观念的形成。各国旅游企业应争取在“求同存异”思想的指导下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鼓励各国发展各自优势,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以实现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
结论
东北亚旅游区域合作符合产业成长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根据各国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使合作效果最优,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应重视实地调研,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科学、合理的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另外,由于目前东北亚地区尚不具备成立正式官方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条件,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的协同互补,为旅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