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价值银行
2015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仍在较大不确定中缓慢前行,美国复苏、中国崛起、欧洲持续低迷的大局势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新兴经济体分化明显,未来格局尚不明朗。全球银行业的表现直接反映经济格局,基本呈现美国银行业强势复苏、中国保持强劲竞争地位、欧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普遍低迷。
本文以大银行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图1)为基础,根据2006至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一级资本前120位大型银行的11个财务指标,提取利润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稳健竞争力和增长竞争力4个因子,并按其☏方差贡献率加权得到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分析2015年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及4个要素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危机过后各个地区银行复苏情况。今年的新变化在于引入银行品牌价值分析,从长期视角比较各国银行综合实力。
综合竞争力变迁
2015年国际大银行综合竞争力保持了前两年的匀速回复势头,总体来看复苏态势良好(图2)。无论是一级资本前120名还是前30名的大型商业银行,其综合竞争力均稳步提升,特别是前120家的平均水平已明显超越历史最高水平。综合竞争力的回复动力主要来自银行规模和稳健性两大要素竞争力的提升,而利润和增长方面的总体表现较之于2014年均略显疲软。利润方面,2015年数据显示前120家大型银行中仍处于亏损状态的约占42%,前30家特大型银行中也有约37%的处于亏损状态,这两个比例均高于2014年相应水平。增长方面亦是如此,前120家大银行中,一级资本和资产总额实现增长的银行比例分别约为55%和50%,均低于2014年的75%和54%。
®较之2014年,2015年综合竞争力格局基本不变,中美继续占据前10位中的9个席位,汇บ丰下降一位排名第9(图3)。大银行综合竞争力前十的相对排名也基本保持稳定,仅有农行上升一位 跻身前4,美国运通公司由于利润的突出表现,排名上升3位名列第7。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银行业进一步稳固自身地位的一年,中国四大行的综合竞争力首次占据前4位,浦发、兴业和民生等的排名进步亦较为显著。日本银行表现出较好恢复势头,三菱日联和三井住友均重回综合竞争力前30榜单。欧洲和俄罗斯的银行仍在低谷徘徊,欧洲各大银行同样深陷泥沼,除汇丰外,仅3家银行进入综合竞争力前30,且排名都较为靠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由去年的第12跌至今年的71位。
从2006到2015十年间综合竞争力变化看。较之于2014年大多数银行位于基准线以下,2015年的情况总体上改善许多,绝大多数大银行竞争力基本恢复到2006年水平,位于基准线附近,仅少数几家银行处于基准线以下较远位置。尽管总体上保持复苏势头,十年间竞争力水平提升最为明显的依然是左上角中美的6家大银行,欧洲银行在漫长的震荡和恢复期后,竞争力恢复至危机前的世界前沿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较之2009年危机最严重时的竞争力水平,2015年的竞争力出现分散化的趋势,除右上角一直保持较好竞争态势的几家特大银行外,左侧出现了欧洲的若干家特大银行,如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等,表明欧洲的特大银行走在复苏的最前沿,但仍有不少的欧洲大银行停留在基准线右下方竞争力衰退的位置。竞争力曾跌至谷底的花旗和富国,其目前的竞争力也提升至世界最前沿水平。
要素竞争力
2015年,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银行利润竞争力得到了增长。经历2012~2013年的巨额亏损后,欧洲银行的利润增长了近120%,尽管如此,在利润竞争力前30的榜单上仍鲜有欧洲银行的身影。东欧地区利润表现更为糟糕。由于乌克兰冲突,石油价格下跌,欧美对俄罗斯制裁以及卢布大幅贬值,东欧银行业的利润下降69%,其全球利润占比由2.6%跌至1%。相比之下,西欧银行业的情况乐观许多,全球利润占比为14.2%。英国银行业也有不错的利润表现,其税前利润增长49%,达到325亿美金,但这只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亚洲银行的利润贡献已超过一半,由于基数大,增长仅7.5%。非洲银行利润增长18%,拉丁美洲增长17%。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了惊人的盈利能力,占据前30位榜单近一半席位,利润额是美国银行业的1.75倍,英国银行业的10倍;但海外盈利不足,海外盈利最多前10家中有8家属于欧洲银行,其余两家是花旗和中国银行。(图4)
2015年大银行规模竞争力提升显著,但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门槛出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跌,由上一年的3.91亿美金降至3.82亿美金,这表明大银行间的规模差距正逐渐增大。欧元区银行的资产下降8%,中国和美国的银行一级资本首次超越欧元区,中国更是成为一级资本最大银行市场。2015年入围1000强的中资银行数较上年增加7家达117家,仅次于美国的158家;其中进入前100名的中资银行16家,比上年增加1家。规模竞争力前十名与一级资本前十名基本一致,排名基本反映了中美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欧洲继续衰退这一基本格局。(图5)
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竞争力仍然是自身软肋,2015年仅工商银行进入前30名,建行、中行、交通、农行随后各相隔约10个位次,其他12家大银行均在70位以后,且多集中在临近120位的末端水平。危机过渡时期的稳健性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和回复的根本,欧洲大银行和伊斯兰银行具有很高的稳健性,保证了危机的平稳过渡。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资银行,稳健竞争力相对弱势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稳健性的重要作用将会日益突出,稳健竞争力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将逐渐暴露,这一方面将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执行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风险暴露进行预案和提前处置。稳健经营还需要强调扩张同时的合规经营,防止触碰底线,如近期工行和建行欧洲部分分支机构被调查事件,提醒海外发展仍需“入乡随俗”,着眼长远,保守经营。
2015年中国银行业增长竞争力依然领跑全球。前120家大银行一级资本平均增长率约2.19%,而其中中资银行平均增长率高达21.33%。中资四大行的增速都保持在15%以上,前4大美国银行的平均增速约为10%,而日本和英国两家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均有下降。增长竞争力的排名基本反映了上述态势。中资银行占据了前30名中的16个席位,且基本在前20位以内,股份制银行增长优势明显。美国占据6个席位。伴随全球银行业资本总额增长趋势的继续,总体稳健性大幅提高。一级资本前120家大银行的平均稳健竞争力较上年提高65%左右。前1000家大银行的综合资本资产比率首次超过了6%。(图6)
区域竞争力
2015年七大区域综合竞争力基本保持2014年的态势,其中中、美和欧元区有所提升,巴西、英国和日本则不同程度下降。自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保持稳步提升。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遭受重挫后一路保持强劲的恢复动力,其2015年的综合竞争力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赶超中国势头明显;这一强势复苏势头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既有挑战,也是提升自我和突破创新的良好机遇。欧洲和韩国的综合竞争力虽在2015年有小幅上升,但仍在低位徘徊,距危机前的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图7)
从“规模银行”走向“价值银行”
在中国银行业规模利润进一步提升,稳健竞争力仍十分不足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审视更多的要素描述大银行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品牌价值是重要关注点。英国《银行家》杂志和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每年联合推出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计算依据除财务表现外,还考虑了宏观环境预期,银行自身国际化方面的努力,以及相较竞争对手的品牌力量、客户认可度、偏爱度和满意度等诸多软因素。
银行品牌价值既是资本和盈利等硬实力的体现,又是软服务的表征,从国家层面看与资本实力强国表现一致(图8)。2015年美国以接近2020亿美元的总品牌价值位列第一,中国的总品牌价值约1460亿美元,排名第二。考虑到中国拥有高于美国13%的一级资本总量,其仅为美国七成左右的品牌价值足见两国在价值软实力上的差距。在综合考虑银行的资本硬实力和其他软实力后,欧洲各国银行业综合实力的差距变得更大,英国银行业依然是欧洲最具价值的国家,且相对优势明显。综合分析美中欧在经历危机和复苏中银行业规模、利润和品牌价值的变化可以发现:较之于规模、利润等硬指标,银行的品牌价值更难建立,但也更不容易失去。
各国银行品牌价值总量与其一级资本总量的比值并没有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表明“规模银行”并不意味着“价值银行”。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品牌价值与一级资本比均处于中等偏上位置,基本拥有能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品牌价值。一些资本排名并不靠前的国家,如加拿大、巴西、南非等,却拥有相对自身资本实力而言较高的品牌价值。相比之下,作为资本大国的中国银行业情况糟糕许多,品牌价值与一级资本比明显处于低位,说明相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来说,国际品牌价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国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我国银行业面临内外转型的挑战,挑战大于机遇,但与机遇并存。
从外部环境看,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放缓,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加大,中资银行借力人民币海外发展的步伐将大大放缓。从全球布局着眼,一方面要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现有分支机构的业务能力和盈利能力,控制风险。金融市场交易方面需加强能力建设,仍待组建和加强深度参与国际交易的技术性团队;传统银行业务方面则需更加关注稳健经营和合规经营,严守合法合规底线,扩大非华域业务。另一方面则需着力提升转型和发展中地区的业务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完成客户、业务和网点布局,进而以金融助力国家战略。
从内部环境看,伴随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以及金融价格市场化调整过程,2016年将是大型商业银行承压发展和风险累积的一年。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稳健的新增长点,转型升级和去产能带来的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压力大,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和稳健经营;二是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潜在风险将明显超越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长期看仍是风险暴露前的累积阶段;三是利率和汇率改革带来的利差缩小,汇率波动加大等变化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过去十几年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成功改革转型是银行业规模和利润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所依赖的规模优先、发展助力的经营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既要承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压力,更要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发达国家银行业恢复竞争力的情况下,如何从规模银行走向价值银行,从扩张走向回归传统保守的稳健经营,将值得大银行思考和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