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4-12-26 03:30: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น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ด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 ツ,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