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青海两省丝路旅游联动发展前景研究

时间:2024-12-26 14:03: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和2016年,中国旅游主题年以“丝绸之路旅游年”为宣传主题。丝绸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丝路旅游取得阶段性成果。甘肃、青海两省位于丝绸经济带的黄金地段,但丝路旅游市场仍受到传统因素制约,两省丝路旅游市场不统一,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丝路旅游还停滞在传统发展模式阶段。在旅游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立丝路旅游专项基金、加快人才融通、行业领域合作和行政管理一体化,实现甘肃、青海丝路旅游联动发展才能大力发展丝路特色旅游。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丝绸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炙手可热的丝路游让甘肃、青海的丝路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长,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带动直接就业人数屡创新高,大大加快了甘肃、青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丝路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最重要因素。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无疑为甘肃、青海丝路旅游做出了良好的宣传,为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奠定基础。随着旅游成本的下降,居民出游的意愿不断增强,给甘肃、青海丝路旅游带来巨大的消费人群。在“十三五”时期,甘肃、青海将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但甘肃、青海丝路旅游市场仍受到交通条件、市场推广、安全环境等因素制约,两省丝路旅游市场不统一、旅行不便利、流向不平衡等现象突出,市场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相较于其他成熟的旅游市场,两省并未充分利用其丝路文化积淀的优势与政策支持进行联动发展,丝路旅游还停滞在传统发展模式阶段。甘肃、青海丝路旅游联动发展,将推进丝路旅游市场一体化,繁荣ภ丝路经济带。

二、研究的现状

(一)景区管理模式落后,外部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丝路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景区建设缓慢,硬件设施尚未完全完善,软件措施仍停留在规划阶段,依然停留在观光旅游传统的发展阶段。景区的管理模式落后已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课题组通过随机采访莫高窟景区发现,外地游客都不同程度反映自己不适应敦煌的干燥高温天气,长时间的排队,对他们的身体舒适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部分游客会抱怨景区没有及时告知他们景区现场的客流情况,降低了对景点的整体印象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景区入场时间成本高,售票、检票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和景区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已不满足现阶段的客户需求,丝路旅游景区还停留在传统景区管理模式,相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成熟的旅游景区管理体系,必将大大损失客源。

(二)内外开放力度不足,人才储备量过低

凯迪网络数据研究中心课题组近期发布了《“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发展指数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对外开放度差别仍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根据指标体系测算,青海、甘肃对外开放发展指数总得分排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份中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位。甘肃与青海开❧放表现整体较弱,在贸易往来、投资往来、科研技术、人员交往等方面均需加强投入。

由于甘肃、青海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仍存在思想依赖倾向明显,自主创新薄弱,对外开放体质和机制不灵活等原因,经济建设人才十分匮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甘肃、清华的人才竞聘机制还不够开放,人力资本、知识、技术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

甘肃、青海内外开放力度不足与人才短缺阻碍开拓旅游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丝路旅游,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同类地区竞争疲软,可持续发展不济

表中数据对比可得知陕西、新疆比青海、甘肃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收入高。虽然丝路旅游整体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但青海、甘肃旅游收入增速较慢,且远远落后于同属丝路经济带陕西与新疆。证明其旅游业本省发展较迅速,旅游服务未能紧跟时代发展做出改变和调整,在同类型旅游市场竞争中,实力远远落后。

甘肃、青海作为紧密相连的伙伴,作为历史文化纽带的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文化融合与资源互通等先天优势明显。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靠行政区划进行利益之争切,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事倍功半,不利于丝路旅游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力远远不足。

三、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一带一路”与丝路旅游相互促进

甘肃、青海丝路旅游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凝聚共识,协同发展。通过跨境合作,打通不同地区、文化、市场间的“断头路”,统一丝路市场,发展丝路旅游。改善当地交通出行、基建建设和民生保障,带动两地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让更多资金、更大市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与相关产业融合。

(二)有利于实现丝路旅游大景区建设

通过甘肃、青海设计与规划,分挖掘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开拓旅游发展空间,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特色鲜明的品牌旅游产品。通过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发展建设丝路旅游结点,注重内容建设,突出特色优势文化建设丝路旅游中点,联结发展构成立体化网络,建设丝路旅游大景区,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三是落地要实。通过项目把大景区建设由概念变成工程化、项目化、数量化、可评估化,使大景区通过有效的规划建设,很快使之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和强劲动力。

(三)有利于促进人文交流与文化认同

通过甘肃、青海丝路旅游联动发展,有利于两地加强人文交流,推动两地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缓解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通过推动两地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让丝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魅力。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加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四、研究的对策

(一)建立行政协同合作机制治“权乱”

现阶段联动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两地旅游主管部门要以为游客服务己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市场秩序为目标。旅游、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在丝路沿线针对游客投诉、景区管理等问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联合执法、共同监管,开展旅ฑ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活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处理好利益分配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把旅游。实现公共交通规划跨区域路线、景区门票联票制度以及人员调配机制,在旅游规划和接驳上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区域行政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

(二)设立丝路旅游专项资金避“无钱”

两省共同设立丝路旅游专项资金。以改善交通与为主,提高两地交通承载力。实施丝路交通畅通工程,建设跨区域航空、铁路、公路协调运行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以丝路城市为中点,游客集散地为结点,通过陆路与航空有机联接形成交通网,打造自驾游与团队出行兼顾的统一网状结构。

整合各景区资源优势,联合建设为大景区为重点,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资,各条旅游线路深度整合包装,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景区建设工程。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产品互联、市场互动。

最根本的是,要合理利用资金,避免利益之争切割,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

(三)打造区域文化交流环境破“困局”

除了拥有悠久的丝路文化外,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也是构成丝路旅游的瑰宝。因此,两省借由此次“一带一路”的绝佳机遇,打破以往地域限制于各自为政的界限。甘肃、青海应联合起来走出去,实现文物保护、丝路文化旅游和经济深度融合,对两地的丝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大胆、跳跃式设计跨区域、大尺度的旅游产品路线,打造丝路旅游黄金品牌。

(四)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解“才荒”

由于西部先天条件不足,经济建设类人才缺乏,两省需在教育培养和人员交往加强投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两地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两地智库交流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先进企业组织在高校中设立旅游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开通人才流动通道,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内部人才来往;完善人才竞聘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从待遇、情感、政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最重要的是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把人才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