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街巷地名文化保护研究

时间:2024-12-27 01:43: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太原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生动的地名文化,但近年来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面貌日新月异,作为城市文化资源之一的老地名文化正在不断流失。老地名浓缩了大量历史信息,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太原;城市化;地名文化;保护

本文为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成果

一、引言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ป,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称誉,2500多年(公元前497年~)的建城史创造了丰厚独特的晋阳文化,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生动的地名文化,研究太原老地名文化对研究太原市的历史发展和时代风尚等方面有独特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宋、明两代出现的街道名称特点比较鲜明,宋代的太原经济繁荣,因为作坊和集市的出现,这一时期的街道多是以作坊和集市命名的。明代晋王受封龙城,将太原作为山西行政中心,设置了王府和许多衙门机构,这一时期的街道命名多与王府和衙署机构有关。随着太原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街道面貌日新月异,作为城市文化资源之一的老地名文化正在不断流失。老地名浓缩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城市化对太原地名的影响

(一)太原城市化的影响

在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原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高楼建筑不断增多,越来越拥挤的公交,堵塞的街道,都提醒人们市场对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翻新旧城区、城市外围扩张及拓宽街道等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常规手☿段。因为太原城市建设多次进行道路修整,现今街道以南北为路、东西称街,多呈“十”字或者“井”字,改变了老太原“丁”字街的特点。

通过《道光阳曲县志》与现在ศ的太原街巷图对比发现,如今已经消失和合并的街道多是十分窄小的街巷,如文殊寺街、三府巷、市儿头街、棉花巷、前所街、后铁匠巷、东西米市街等。县志记载的街巷形状多呈“工”字⌘和“丁”字,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多被打通合并成为“井”字形状,南北称路,东西称街。

(二)老地名的不断消失

统计数据显示,建国以前,街道消失变更的记载很少。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建设时期,消失或者变更的街道名称有28条,多属于《道光阳曲县志》中记载的太原街巷图中的商业区。在封建时代重农抑商传统下,手工业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发展,生产资料相对比较匮乏。随❅着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建设的开展、物质资料的丰富,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旧时一些因为手工业聚集而形成的街巷,随着手工业者的分散,街巷特征逐渐不明,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街巷更名或者消失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处于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之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地名变更的高峰期,有33条老街地名发生变化。有部分虽然变更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是大致都属于20世纪80年至今。

(三)老地名消失的原因

通过整理太原市老地名消失的数据,发现地名消失的原因大致如下:

旧城区改造导致大量老地名消失,部分被住宅小区改造成内部道路。例如1993年的旧城区改造,桃园一巷、杏林二条、忠和里、福和里被并入了府西街。根据市政公共管理设施处统计,因棚户区改造消失的道路有154条。

城市道路建设,出现大量街道合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许多太原老街道因为时间久远、设施老化,进行了大规模道路整合。例如1955年南市街并入解放路;1995年都督西街、龙王庙街、道门前街、都督东街、大东门街并入了府东街;兵工路、阁外街、仁义里、兴安里、亲仁里于1995年扩建街道时并入胜利街,特别是近几年消失的街巷,大都是因为城市建设。

因为旧建筑的消失而更名。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旧建筑和旧企业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被拆除,而曾经因为这些建筑而得名的街巷名称也随之发生变更。例如玻璃瓶厂路变更为义井西一里,程家村东巷变更为太钢南匝线,石渣厂路变更为上庄街,北大街北二巷变更为跃进服装厂路等。

三、太原市老城区街巷地名文化

太原市老城区街巷地名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宋、明两代。宋代的街道有很多是以作坊和集市命名的。明代晋王受封龙城,并且太原作为山西行政中心,设置了王府和许多衙门机构,这一时期的街道命名多与王府和衙署机构有关。清代,道光《阳曲县志》卷三《建置图・街巷图》,列有清中期以后太原府城(阳曲县城)街巷260余条,以东西南北五方大街为经,以偏街小巷为纬,这基本总结了太原老城区街道的特点。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