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数学学困生,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一、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国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致使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课题把他们称为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主要体现为主动性不强,具有消极的失败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上进心和主动性。就我们学校而言,学生七百多个,学困生达两百多人,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而数学科方面的学困生更多一筹,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形势特别严峻。作为农村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如何转变这些学困生,防止他们厌学,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校申报了以《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帮ล扶策略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参与到了本次研究活动中。
二、数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选题确定后,我针对我任教班级数学成绩居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时关注他们学习各个方面的动态。结合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依据学困生的表现类型及形成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数学基础薄弱
这类学生对小学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基础较薄弱,上课时他们的思维跟不上老师授课的节奏,导致他们对授课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以至对新知识不能接受,致使学习越来越差。在我研究的学生中,这一类型的学困生约占35%,他们有的连最基本的乘法口诀都没有牢记,四则运算能力尚不过关,更谈不上其他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了。这类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取消了留级制,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阶段的升学率达100%,这就意味着学生不管基础好坏,均能顺利升入中学,。这里面包含相当一部分小学基础不合格者升入了初中,造成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衔接方面的困难。二是教师资源分配不公,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作为偏远的农村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学历偏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低下。就以我县来说吧,近十年来我县聘用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分布在县、乡镇所在地初中及中心小学等一些相对条件较好的学校,而一些工作条件差、偏远的学校,坚守阵地的也就是那些吃苦耐劳的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师,虽然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但教育思想及教学手段严重滞后,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缺乏学习数学的目的和动机
大部分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动机严重缺失,对数学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这类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和被动,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这些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远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
3.缺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初中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50%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具体表现为对数学课毫无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课堂笔记,不按时完成作业,对考试成绩无所谓,课前很少预习或根本不预习,有问题也不问老师,不能主动攻克数学学习难题等等。
4.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低下
这一类型的学困生具体体现为,盲目地努力,重复单调机械性地学习,对数学公式定理死记硬背,不思考也不总结,学习非常费力,但效率低下,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感觉自己努力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学习数学丧失了信心,成绩直线下降。
5.缺乏亲情沟通,家校教育不一致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约42%的学困生是留守儿童,约8%的学困生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限于电话一线牵,大部分孩子的教养问题落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代人身上。老人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老人们白天忙农活,晚上照顾孩子起居、生活等,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外辅导等几乎留空。
三、数学学困生转变帮扶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针对以上学困生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激发动机,明确目的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中要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我们知道,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生对学习是不会作出努力的,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学习的心向,不能获得各种精确的意义,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这样,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就不牢固,也谈不上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和动机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2.教师诱导,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单调,学习气氛不够浓厚、活跃,这样往往会造成学不好或讨厌这门课的后果。但是学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从而更加努力、乐意地去学习它。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在教学中,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我有意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基础知识。这样,就能够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感化,重拾自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困生感情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的确,知识只有通过情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对于数学学困生,他们所真正缺乏的并不是智慧,而是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课间,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几句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学生的肯定评价,课堂上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那些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叫佳佳的女学生,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她也是我关注的学困生对象之一。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毕业,数学科考试几乎没有及格过,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每当老师提问她时,经常引发全班哄堂大笑的场面,这让她更加胆怯,为此家长也非常着急和苦恼。进入我的班级后,几乎每节课我都让她站起来回答一些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当她回答正确时,给予她及时的肯定及鼓励;课后经常找她谈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渐渐地我发现她非常喜欢数学,不仅课上认真听讲,而且有时还大胆地举手发言,慢慢地班级里时常常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很多时侯并不是我示意学生去做的。从此她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佳佳孤僻的性格,整个人变得开朗自信了,班级里的同学都喜欢和她交朋友。在佳佳同学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班学生课上积极发言,课下相互交流,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件事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困生的道路上,使我能更娴熟地运用知识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困生也真正品尝到了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通过不断的情感沟通感化,使学困生信心倍增,竞争意识增强,成绩自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尊重赞赏,享受进步的喜悦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学困生。尊重就意味着呵护他们的自尊心,不体罚、不辱骂、不训斥、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学困生。教师还需学会赞赏学困生,赞赏他们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证明,对每一个学困生都抱有信心,相信学困生,对学困生寄予厚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我经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是人只有敢于正视自己,接受真相,不怨天尤人,才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希望他们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成绩我都有记录,并制成档案表格,随时关注他们自身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赏,使他们看到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5.学法指导,事半功倍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他们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具体包括: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如何观察、记忆、比较、归纳,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及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正确评价和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节和修正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多的学习策略,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困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家校沟通,共促成长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家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家长们自小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帮教能很好地促进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对孩子施以良好正确的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会极大地鼓励、促进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主要通过家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架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引导家长配合老师辅导孩子的学习,争取做到学生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有家长管。只有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有成效;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对学困生的转化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工作,让学困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有效地调ศ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不断地向真正的优秀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