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走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

时间:2025-01-13 21:01: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自从1987年第一次全国幼教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亟待得到改善开始,幼教小学化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以及小学教育工作改革不可绕开的话题。一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为小学开展教育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构建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组织;另一方面,幼教小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幼儿的天性,加重课业负担,影响幼教机构良性运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主观、单方面地评价幼教小学化是好是坏,只能在当前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探索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合适衔接。

一、概念辨析

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以及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幼儿教育的内容、方式趋同于小学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一样来开展教育活动,使之承担与年龄不相符的学习任务。

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就是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学习超出幼儿年龄阶段应该接受的读书认字、算术美工等领域的知识;开设各种兴趣班、提高班、竞赛班,提前将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引入幼儿教育中。

幼,儿教育表现在行为规范上,就是以严格的纪律规范来要求幼儿遵从,例如上课不得随意走动、发言,完成课程任务要遵照一定的格式规范,学习内容根据统一规定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爱好展开等等。

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教育的压力,为小学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建立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此外,使幼儿懂得尊师纪律,有利于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规范。同时也有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会增加沉重的负担,与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不相符合,从而具有降低幼儿学习兴趣的潜在威☢胁性;并且过早的规范化管理会抹杀幼儿的天性,可能剥夺他们童真童趣,使他们的童年生活不够快乐舒适,久而久之,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好是坏存在很大的争议,然而,凡是存在即是合理,作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对以往文献研究、社会热点新闻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将从价值观、中国幼儿教育研究理论缺失、政府监管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教育小学化何以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双刃剑。

价值观。家长方面,中国家长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幼儿教育作为大多数中国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站,自然背负着赢在起跑线的重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些古朴的谚语成为中国父母愿望的寄托,于是,他们提前教会子女读书写字、唱歌绘画,甚至连幼儿园的孩子也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要求讲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根据市场经济中供求理论的影响,家长的愿望自然催生出各种幼儿教育机构以各种形式提早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许多教育机构打着兴趣班、竞赛班,甚至打着早教的名义,以开发幼儿潜力和天赋为名,实质却机械呆板地向他们灌输小学知识。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许多教育机构自负盈亏,忙不迭开展此类培训,一方面,给望子成龙的家长一个交代,交了学费,就要看见孩子的成绩,另一方面,也为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谋得经费来源。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理论的缺失。幼儿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中国古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的,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四书五经,可划分为现代的小学教育。因此,我国的幼儿教育兴起不过短短几十年,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如何与小学教育进行一个完美合理的衔接,做到不重不漏,是当前幼儿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研究都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推断,正是由于相关理论的缺失,导致幼儿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没有理论指导,才会出现教育的少了没成果,教育的多了负担重这样一个困境。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机构监管不力。当前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工作不够引起重视,对幼儿教育机构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幼儿教育机构不能够专业全面地开展工作;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随意停办幼儿教育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最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催生的一些不合理的兴趣班、提高班,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睁只眼,闭只眼,进一步催化这种现象的持续发酵。

二、综合分析

1、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主要矛盾

通过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的一个分析,笔者总结出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在当前中国背景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缺乏一个良性的过渡衔接环节,正是缺少这一环节,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要不要进行适度的小学课程,变成一个两难的选择。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

如果将小学课程理所应当地引入幼儿教育当中,则会出现以下后果:其一,可能抹杀幼儿的童真童趣,模式化、机械化地教学可能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二,教育本是一种育人的手段,我们不应该为其蒙上功利性的色彩。而幼儿教育小学化,正是教育功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教育的目的,永远不应该在成绩上,永远不应该是谋求物质的手段,因此如果过度让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则无疑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其三,幼儿教育小学化,难免会加重学生、家长以及教育机构的负担,每个孩子都有享有一个无忧童年的梦想,每个家长和学校都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无忧的童年环境,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三方的负担,使本应为人们谋取智慧福利的教育,变成一种负担。

从反方面来讲,如果完全将小学教育摒弃于幼儿教育的大门之外,则也可能会引起新的问题。其一,小一问题。所谓小一问题,是指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崩溃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ร年级的学生不能安安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老师讲课,他们随意走动、随意聊天,甚至随意离开教育场所;他们不能有效进行团体行为,不会合作,不会沟通,不遵守纪律和规则;还有一些没有接受过适度小学教育的孩子不能及时学习新知识,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其二,有些幼儿提前接受了小学教育,有些幼儿没有提前接受相应教育。如果有一天让他们处在同一年级、班级,就有可能出现不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会在学生中引起不安、自卑、骄傲等等不利于教育工作开展的情绪。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把双刃剑,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探索一条完美衔接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方法,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三、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对中国的启示

在日本,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教育复兴时期就注意到此衔接问题,于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之间应该进行充分的联系和沟通的理念。可是由于当初的政府部门没有全面的认识到幼小衔接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导致这一阶段的幼小衔接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构建阶段,在实践方面的探索成果不甚理想。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分权制度的影响,日本才出现了幼小衔接的热潮。

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搜集,笔者发现,日本的幼小衔接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

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很容易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割裂开来,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不必接受正统的、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而小学教育则是要让学生接受听说读写、语言、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习得训练,培养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观念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完全隔离开来,使刚入学的小学生无所适从,也打破了学习的持续性。基于此,日本教育界的许多著名人士都一直主张,应该把幼儿园和小学看作是追求一致教育目标的两个主体,是两方通力合作,致力于一个目标,即促进儿童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通俗来讲,使幼儿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铺垫,使小学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的一种延续。只有有了共同目标,才能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而不是孤立的两个部分,才能打破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真空地带。

2、促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传统观点都认为,幼儿教育无论是从其重要性还是意义上来讲,都是不及小学教育的,这就导致了一种误区幼儿教育是服务于小学教育的,正是因为这种观点,才会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的现象。日本在幼小衔接的改革工作中就很好地注意到这种误区,在幼儿衔接改革中,日本政府教育机构致力于宣扬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平等性,主张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经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他们之间应该有衔接和联系。近几年来,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了许多良性互动和联系,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心逐渐放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유践能力上来,许多小学和幼儿园共同举办组织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一场场大型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3、经常性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无论是以前的日本还是如今的中国,提到幼儿园和小学交流合作,无一不千篇一律地想到组织幼儿园学生参观小学这一老生常谈的交流活动。可见,单一的参观活动是之前维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交流的重要纽带,并不能够将交流的影响深化,因此,近些年来,日本推行了一系列方法来增进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委员会,是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定期、有目标地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委员会的委员由双方代表组成,平等地协商活动组织的内容、目标、开展方式等等,不仅增进幼儿园和小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了解,并且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沟通,便于双方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

四、日本幼小衔接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通过分析日本幼小衔接的实现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推理出,我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实现这样的衔接,也是不无可能。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和日本都是注重教育的国家,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心态也都如出一辙,而幼儿园也都属于舶来品,相似的背景文化使得我国的幼小衔接改革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其二,目前我国一直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幼小衔接的理念不谋而合。日本幼小衔接理念认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持续的阶段,这种理念,为我国建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连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也能够为我国教育工作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本的幼小衔接改革历时半个世纪才取得成效,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要改善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需要政府、社会、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监管。引导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建立良性衔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和质量,严控企事业单位随意撤销幼儿教育机构的行为,此外,应多组织幼儿教育机构和小学之间的沟通,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其次,社会上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梦想,可是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此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过渡,更加侧重于开发幼儿的潜能,而不是教他们掌握各种技能。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加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综上,笔者认为,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一定能够得以改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