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同生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平等 交流 参与 评价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老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于是教学模式大体❤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上述的调查结果恐怕与一些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老师们实在应把它摒弃。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展示给学生,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指向性强,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有的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且零乱,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标问题还是不理解,甚至对本节课讲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怎么办?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已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不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做铺垫,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新课改下,这种强调师生间交流对话的模式也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自觉性强,整体素质较好。转变授课思路,做法是打破老师包办的模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要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又很少带有差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于是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还是死守讲台,老觉得学生自己不会ณ学,每个问题都要自己讲过才放心,这样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视野开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局面,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以及整体的、综合化的研究。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要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信息时代的形势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并保护、爱护、鼓励他们独特个性的发展。当然,要有这样的认识,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真正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