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应用
“问题解决”教学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模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发挥其ณ主体性作用,热情参与到问题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强化科学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模式更强调学生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科学思维、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从能力提高转向人格的养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问题解决者。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创设鲜活情境
成功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即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成功构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冲突,激化学生思维意识的碰撞,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验――激趣生疑 科学实验具有有趣、直观、形象、生 ت动的特点,而结果往往又出乎人的意料,能激发学生参Ⓐ与地冲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磁铁的两极》上课伊始,教师可先展示一个小实验:准备一块条形磁铁和一粒小钢珠,然后用磁铁去吸引小钢珠,发现不管用磁铁的哪一部位去吸引钢珠,它总是被吸到磁铁的一端,而不是磁铁中间。此时设计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后,都会陷入深思。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磁铁各部位的磁性是否一样强?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条形磁铁的各部位磁性强度并不相同,两端的磁性最强。
媒体――激发思维 低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课程的展开。还以《磁铁的两极》教学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磁悬浮列车的高速行驶的视频或图片,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磁悬浮列车怎么会悬起来?是否有可能掉下来?是什么力量让列车悬起来的?磁铁两极间的作用力有什么特点?这一系列有兴趣的问题,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充满探究的激情。
分析明示问题
分析明示问题®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此阶段主要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起始阶段,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深层次的探索,有效地认识和审视提出的问题,最终获得事物的本质。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激发其探究的冲动,在问题的驱使下不断回顾、搜索、分析整理所学过的内容,积极思考和比较,发现知识点的关联和异同之处,由此得出最本质的知识信息,获取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的转换和交融,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和现象,对事物的认识更有深度。
还以《磁铁的两极》一课为例,小钢珠总是被吸到两端。针对这一现象,有的同学说钢珠是球形的,可以滚动;有的说磁条各位置的磁性强度不同。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条小木板或直尺,将小钢珠放在上面,供同学们观察比较,发现钢珠并不是滚向直尺或木板的两端,由此可以否定第一个观点。最终合理的解释就是磁条的两端磁性较强,所以钢珠总是滚向两端。
引导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模式更加注重班组讨论、集体研究、假设验证、解决问题等学习形式。其中,解决问题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展现学生创造性和思考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此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对新旧知识、情境矛盾、问题难点深入思考分析后,成功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科学认知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试验,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能从独特视角解读实验的不同结果,体会一问多解、一题多答的过程。只有亲自实践过的事物,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只有这样,才会充分体会到实验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教师应加强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把控和指导,确保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课堂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评价是问题解决模式的最后环节,也是得出结论的阶段。此阶段,应鼓励学生采用最擅长表述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观点;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不同观点;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与他人积极交流;能够正确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并养成检验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基本素养。
还以《磁铁的两极》一课为例,在问题解决时,有的小组经过实验探究后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也就是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当两极靠近时,会发生相互排斥或吸引的作用。根据这一发现,学生还自己制作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学生非常兴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一情况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磁性的基本特点。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全身心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并且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