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农业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創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趋势。长久以来,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缓冲地带,其地位具有特殊性,而建国以来工农剪刀差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举步维艰,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巨大。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农民想发展要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另外,随着现代石油农业的普及,粮食产量虽不断上升,但大量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土壤破坏,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情况,这显然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成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思路。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省的经济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和提速,加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福建一直践行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因此,关注福建省的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构建起压力状态响应结构的指标体系,以评价福建省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细究它受到何种压力、处于何种状态、得到何种应对,这将有助于清晰定位福建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过程中各环节的耦合协调程度,有助于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改进的方面,从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1 理论研究
1.1 生态农业理论ฬ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传统农业不具备稳定增长的能力,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必须指出,现代农业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石油农业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但是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生态破坏严重,这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人类永续发展的目标。为此,生态农业概念被提出(由美国学者艾瑞克最先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同时,生态农业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维,这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1-5]。邓启明[6]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演变历程以及中国循环农业典型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浙江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思路;翟勇等[7]则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对芜湖市生态农业进行了评价研究;陈飞星等[8]认为生态农业评价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诊断与环境辨识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组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确定该农业生态系统需要调控的对象与调控强度,从而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叶谦吉[9]认为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本文将生态农业定义为农业发展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采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等目标的发展模式。而进行生态农业评价旨在评估生态农业目标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探究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以及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重点等。
1.2 PSR模型
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在1979年由加拿大Rapport和Friend提出,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用于环境问题研究[10]。PSR模型通过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思维框架来反映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进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后又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自然界则以其承载力对人类废弃物进行净化,对人类造成的过度影响(如全球变暖等)给予反应,为此,人类需进一步对自然进行响应,以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PSR模型倾向于说明人类活动、环境问题和政策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SR模型中的压力反映的是对环境施加影响的人类活动,状态呈现了自然环境面临的变化或改善程度,响应表明政策与ง制度对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状况的反应[11]。PSR模型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被众多学者所推崇。因此,本文借用PSR模型构建福建生态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试图找出人类行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
1.3 熵值法
本文试图构建起以PSR模型为框架的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对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并且根据熵值法这种客观评价方法测算出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具體情况。
为测算某地m年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提取n个指标,构建起原始矩阵A=(ij)mn,其中ij表示为第i年下用于衡量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第j个指标。当ij的熵值越小,其所反映的信息量越少、效用值越小、权重越低;反之,反映的信息量越多、效用值越大、权重越大。由此构建起的多指标的信息熵能较好反映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熵值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4 耦合协调度
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12]。✄系统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度越高,反之亦然。协调度则进一步说明系统之间的整体协作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匹配状况。因此,研究多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借用物理学中耦合度测算公式:CI={(u1+u2++un)/ (ui+uj)}1/n,CI表示耦合度,ui(i=1,2,,m;j=1,2,,n)为多个系统。因此,本文将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公式设定为:CI={(u1u2u3)/(u1+u2+u3)3}1/3。又因耦合度仅反映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可能出现系统u1、u2、u3的发展水平较低但数值接近而得出耦合度较高的现象。为避免此类谬论,可引入综合评价指数T,T=u1+u2+u3(、、为待定系数)。此时,耦合协调度公式就可设定为D=CIT。耦合协调度D[0,1],D值越大耦合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根据耦合协调度D值大小可划分耦合协调的不同等级:(1)D(0,0.09),极度失调;(2)D(0.1,0.19),严重失调;(3)D(0.2,0.29),中度失调;(4)D(0.3,0.39),轻度失调;(5)D(0.4,0.49),濒临失调;(6)D(0.5,0.59),勉强协调;(7)D(0.6,0.69),初级协调;(8)D(0.7,0.79),中级协调;(9)D(0.8,0.89),良好协调;(10)D(0.9,1.00),优质协调[13]。
PSR模型指标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关系是以两大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的。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提高经济、生活水平时要注意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14]。而生态农业PSR模型中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中,压力类指标、状态类指标、响应类指标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具体情况,其耦合协调关系则是各类指标之间协调、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圈循环系统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EKC曲线(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明某一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倒U型关系,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加重,直至在某一点上,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减少。显然,生态农业PSR模型中压力类指标、状态类指标是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直接反映,而响应类指标则是为EKC曲线拐点来临时所做努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分析PSR模型指标体系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可行性。
测算PSR模型指标体系中压力-状态-响应三类指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必要性。在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中,压力类指标作用于状态类指标:一方面,将大量现代产品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会提高农业产值、实现农民增收、提高生产效率等;另一方面,人类行为的不良影响一旦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时,其不利影响将体现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而响应类指标是对状态类指标的应对之举,简而言之即加强良好状态、补救不良方面。因此,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程度,也体现出政府与社会对于生态农业政策措施的积极性和合理性。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能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2 实证研究
2.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历年的《福建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52014年有关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测算。在具体指标体系构建中,压力指标设定为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农膜利用水平、机械使用强度、农村用电量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农业产出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状态指标设定为农林牧副渔产值、人均农业收入、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碳生产力等指标。农林牧副渔可以体现农业总体实力,人均农业收入反映农民生活和农业平均效益,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效率情况,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的效率状况,土地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农业总产值/耕地总面积)则可以用来测算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产值,碳生产力(碳生产力=农业总产值/农业碳排放量)反映碳排放量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该项指标直接体现生态与经济的融合情况。而响应指标则从资本、劳动力、生态三个方面对于当前的农业发展状态进行反应,设定为农业占财政支出比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本文以沼气使用率来代替)、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本文以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资源比重来代替)。
2.2 指标测算
通过PSR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后,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具体权重以及评价得分指数的测算,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具体情况见表1。
根据图1可知,20052014年间,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5年约0.46的分值上升至2014年约0.99的分值,说明福建省生态农业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从表1所测算出的生态农业指标权重可知,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土地产出率、农林牧副渔产值对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分列前3位,其后依次为碳生产力、农村用电量、农膜利用水平、机械使用强度、人均农业收入、农业占财政支出份额、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变化程度、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具体来看,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土地产出率、
图1 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得分指数情况
农林牧副渔产值、碳生产力、农村用电量这5个指标权重均大于0.1,说明它们在整个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此,今后福建省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重点把握这几个方面。
另外,在PSR模型中,响应指标是对现状的反应,本文中响应指标下3个具体指标对于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力较其他指标而言较小,说明政府与社会在应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反应还是比较滞后、有效性不高。为此,©政府与社会各界还需更加积极地对生态农业现状和问题做出响应,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步伐,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2.3 压力状态响应三类指标耦合协调度
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指各指标要素均保持在统一的期望值上,实现齐头并进的发展,且区域PSR模型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15]。同理,生态农业PSR模型中各目标层的协调发展对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质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PSR模型中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发展系统,一个环节的滞后会引起整体发展的不协调、不流畅。
本文从PSR模型中压力状态响应三方协调程度出发,具体测算这三部分的耦合协调程度。另外,本文认为压力指标和响应指标由于具有人为可控制性,在今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人为改善指标情况。而状态指标是对当前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实际反映,人类无法对其改变。因此,在综合指数T的计算中,将和取值为0.4,取值为0.2。
根据表2可知:20052014年间,福建省生态农业评价中压力、状态、响应三类指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从0.396提高至0.574,协调等级从轻度失调提高到勉强协调阶段。
从图2可知,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之间的耦合度CI值较低,并且在20052014年间基本无明显变化趋势;而综合评价指数T值在这期间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475上升至2014年的0.988,上升速度较快。这说明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各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依然较低。
具体来说,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压力并没有被很好地认识到,人类因对生态环境过于乐观而大量使用化肥、开垦土地等;同时,当前农业发展状态依旧没有被清晰定位,人们无法准确评估生態农业发展状态,导致后续的人类行动与生态发展相悖;另外,政府与社会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所采取的行为措施不是非常有效,这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政策变形,而且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3 结论和建议
总体来看,20052014年福建省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土地产出率、农林牧副渔产值、碳生产力、农村用电量、农膜利用水平等在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较大,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突出,在今后发展中需重点把握这几个方面。但是,PSR模型三类指标之间的耦合程度不高,特别是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响应不是很到位,使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应致力于:第一,尽可能提高肥料利用水平、土地产出率、农林牧副渔产值、农膜利用水平、碳生产力以及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电力,同时要注意对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定耕地被改变为其他用途,如建设用地;第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化肥、农膜和电力的利用上要提高效率,研发适宜福建多山地形的小型农机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第三,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量,保护环境;第四,政府的生态农业政策要讲求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财政补贴力度,以及培育现代农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