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24-11-10 15:37: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一个双赢模式,对办好高校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演变的阶段分析,并以陕西校企合作发展现状为例,指出当前陕西校企合作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建立信任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知识转移等解决策略,以期为陕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信任机制;风险分担;知识转移

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或方法。在我国产学研发展的进程中,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种模式,而被普遍认同的是根据三方合作的契约关系,分为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模式。合作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基于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合作双方必然会在模式选择上产生分歧和冲突,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省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居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陕西省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实施的产学研开发,目前已成为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主角,省内70%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对于提高陕西经济运行质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及特点

区域要实现校企合作创新有两个主要前提条件,一是区域内聚集大量的高校,因为在校企合作中,先进的创新成果主要来源于高校;二是区域内存在大量的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发展中的企业。这两个条件是进行校企合作创新的必要前提。陕西高等院校的数量及质量在全国居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的科技中心,然而,这些高校存在着大量的创新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中有些不乏是国际先进技术。而同时,又存在着大量的缺乏先进技术的企业要么“埋头苦℉研”,要么舍近求远求助于国外。这样不仅造成陕西高校的科技资源浪费和企业的成本增加,从长远发展来看,将成为制约陕西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前进步伐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陕西高校雄厚的文化和科技实力,发挥陕西的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使陕西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 Ü升级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今后陕西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一)陕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合作创新越来越多。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门户,也加强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正如原陕西省副省长巩德顺所讲:“校企合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从调动校企各方的积极性出发,制定出更加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以调节校企各方的利益关系,尽快把陕西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向企业流动,努力吸收最优秀的人才加盟企业,校企各界齐心协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陕西校企合作的特点

总体看来,陕西校企合作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2.共建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必然选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当前条件下,建立陕西技术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如陕西宝光集团和陕西交通大学联合建立了”宝光西安交大技术中心”,庆安集团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模糊变频控制器”研发基地,西工大出核心技术,庆安集团提供试验设备、中试场所和技术人员,现正进行中试工作。陕西宴友思股份有限公司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安交大等高校的技术力量,成立技术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中心成立后,将纯大豆发酵饮料”豆立方”及”无臭水晶蒜”等一系列新产品投入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长岭集团与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建立开发机构,开发生产了”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等产品。这些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校企合作由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如金花集团、陕西西北新技术实业、中杨电气、康鸿电子等。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鼓励专家教授领办科技型企业,为他们创办科技研发机构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西安交大教授领办的”长天软件有限公司”,西北大学教授领办的”陕西西大基因九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理工大学教授领办的”恒新水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专家领办的”陕西金珠近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成功的范例。

二、陕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目前陕西促使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拓了高层次产业领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校企合作,加速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近年来,许多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联合创新,走上了引进、消化、创新、提高的路子。通过校企合作,初步探索出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路子。

陕西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从陕西拥有全国高校数目位居前列的优势来说,这些成绩从促进陕西的经济的发展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校企合作创新无论是观念还是执行方式上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

学校发明人在对待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企业领导人在应用科技成果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大学里普遍存在以下现象,首先是自视清高♀,羞于谈钱;其次是好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不愿深入生产实践;再次是其价值取向已有定见,重成果文章,轻应用转化,特别是重点大学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开展科学研究主要是提高学术水平,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争学术地位;他们重学术、轻技术,重阶段成果、轻应用结果,重理论推导、轻实践检验。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国家不给研究经费,却很少看到他们主动到企业去寻找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陈旧的观念和偏颇的认识阻碍了作为成果发明人的教师主动走合作技术创新道路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成果束之高阁。企业里,特别是经济效益一般化的企业的领导者,他们欢迎投资少、见效快的科研成果。殊不知,大学提供的科研成果多数是实验室量级的,提供的成果需在工厂经过进一步的放大实验和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实现成果的转化,走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保守的观念和狭隘的认识将科研成果拒之于门外。 "

(二)利益和权益上的问题

高校和企业在对创新成果的拥有权和产生经济效益时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大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经过放大试验,完善工艺条件,直至形成产品,并组织人力推向市场,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真正经济效益。对此,高校一方认为自己是产品的源头,理应得到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企业一方认为,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是在工厂进行的,所以经济利益不能给你太多。这就是说在如何化定产生经济效益的分配比例的问题上二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往往在利益的分配上产生分歧。在陕西的一些校企合作的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校企合作创新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合作初期根据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看得见的利益越来越近时,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合作各方的矛盾使得各方分道扬镳,或某一方独自干,或另寻其他合作者;利益分配还存在于校企合作创新各方内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参加合作的组织不仅不能赢得应有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更大的利益损失。

(三)信息和沟通上的问题

大学和企业在对技术创新的评价方面存在着不同认识。大学的研究成果未必是企业所欢迎的,同样,企业期盼的创新成果未必就是大学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大学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对研究成果实用性的深入探究不够,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够,对工厂的生产条件和工艺特点知道不多,对自己的科技成果推广宣传没有力度。因此,创新成果难以被企业所认同和接受。企业对参加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及其市场前景的洞察力不强。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和联系的机制。

(四)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陕西多数企业往往只是引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创新成果,而对于合作创新却重视不够,这是一大缺陷。封闭性技术创新同样难成大器,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注重整合外界技术创新资源,才能壮大自身研发实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节奏。实际上,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不但有利于增强技术开发速度,而且也可以确保开发的技术创新成果,更适合企业未来市场竞争需求。因此,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使自己的技术难题成为大家合作研究的课题,集中优势力量攻克难关,从而抢先占领市场。

(五)风险投资问题

校企合作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继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校企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ห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但不愿承担全部风险,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能否有风险投资资金介入于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中试、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是校企合作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六)外部环境问题

校企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展开的。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创新,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校企合作创新所需的外部条件。另外,经费和政策上的难点。这主要是指大学科研经费不足,企业不愿意进行前期投入或投入太少;国家对大学的评价中,没能将高校有多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大学对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的鼓励政策不够,特别是在职称晋升方面不能给予足够的体现。

三、解决之策

(一)建立信任机制

信任机制是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校企合作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和高校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就不能有效沟通,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创造、共享、转移等就无法实现,从而必然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影响到合作的绩效。信任是知识交换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相互信任是校企合作实体合作创新项目实施和高效运作的基础。另外,信任的传递功能可以使本无关系的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就是信任的推荐功能。通过不断的互动博弈,会形成一种信任循环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应该为了合作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在产生分歧时,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沟通,及时将矛盾外化甚至消解。另外,合作上方的能力和角色以及社会声誉等对信任也具有强化作用。可以说,校企合作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是双方能力的博弈,同时也是双方信任的博弈过程。在合作初期,双方通常要通过签订合同之类的契约型承诺,受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是对校企合作信任的一种制度保障。另外,作为经济行为主体,校企双方实现各自利益诉求也有了基本的制约和保障。

(二)明确风险分担责任

在合作创新阶段,尚无法清晰地看到双方的直接利益,但却隐含着可能的利益受损。即当合作出现问题甚至中断、失败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损失应该由谁负。但技术创新是永远伴随着风险的,合作创新尤其如此。任何一种合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存在着风险。校企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风险的存在导致各方利益的获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着双方合作目标的实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注定了校企合作创新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那么,在创新各阶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险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关键要看发生的风险类型。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道德风险等。不同的风险所发生的阶段不同,而各阶段合作双方的地位也不同,因此,通常情况下,一个阶段所发生的风险应该由这个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负责。合作模式的不同,双方在权责地位上的关系也不同,这就使得合作各方在选择合作模式时,必须考虑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所能承受的风险程度。

(三)通过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企合作层次已经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等方面转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尚未从制度上破除,还停留在以技术转移为主,过多关注短期利益的低层次上。大多合作项目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存在短期、临时性等特征。因此,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有利于知识从大学转向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增强高校传授和转移知识的意愿

高校应不断认识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学不仅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还要把大学里的知识转移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基于关系信任的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来提高大学科研人员对企业员工的友情,增强知识转移的意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