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大地的“草根写作”

时间:2024-12-26 03:14: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2014年☑,我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作品评选,感触不少,细想一下,主要有两点:一是这样一批特定题材的作品,很好地从一个侧面书写了中国大陆近二十年的移民史:由广大乡村向城市迁徙的历史。二是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容,在当代大陆写作方式上也颇见新意,草根身份与自我书写,恰好与网络写作相映成趣,构成当下文学写作的独特风景。

近年来,我在连续参加几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展”评奖时,强烈地感受到“70后”作家笔下的“写作焦虑”,他们成长略略晚于中国大陆城市化步伐,且大多生活在乡村或是“都市里的乡村”,缺少真正的城市经验,所以在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与“50后”、“60后”一代相似的对城市的陌生、惊惧和怀疑,似乎更多的是一种与农民工进城同步。的心态。然而,所有这些“写作焦虑”,在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作品中变得轻飘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何如此呢?我以为与写作者的身份有关。这个系列的作者,大多是城乡迁徙的亲历者,他们身在其中,他们就是打工者,属于百分百的“草根写作”,而非旁观者,更非下基层采风的体验者。总之,他们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不妨举作品说明。凌春杰的《跳舞的时装》,写为城里人服务的小保姆的心态,以女房东衣橱里的时装打通乡下女孩与都市认识途径。那些鲜亮时装在小保姆的世界里神奇地变成有生命的舞者,小保姆为此挣扎以至离去,她说:“‘姐姐,我其实也不想离开你们,再不离开的话,我就真管不住自己了啊!’”这是小保姆的心里话,一个来自乡村的花季女孩,因为喜欢女主人衣橱里的时装,偷偷试穿,这原本是不新鲜的细节。作家的高明处有二:一是把时装拟人化了,写时装自己的寂寞;一是把城里主人与乡村保姆的关系进行了“温暖化”的处理,写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从而传达了人性的高尚和美好。全篇写得生气盎然,平实之间异峰崛起。更有意义的是敞开了一种乡村人面对都市的友好态度,既基于淳朴的传统伦理,又出于美好的人性本然。周家兵《亚泰的密室》是一个平实的短篇,叙述着平实的故事,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一家名为亚泰的企业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其中有忘我的工作。这样的故事进程原本平常,但不平常处就在结尾:密室。这是亚泰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所有的亚泰人不但有了生存的平台,更有了安置心灵的所在。作品的立意由此升华。一个当代文学寻找民族灵魂的重大主题,在这里有了一个相当朴实的表现。江北的《牡丹花被》,我比较偏爱。初读小说,不由地联想到当代小说名篇,茹志鹃的《百合花》,同样一床被子,承载不同内容,时代巨变啊!江北的小说触及了当下外来工夫妇无法享受正常夫妻生活的题材,很家常,也很庸常。但因为有“牡丹花被”这样一个神来之笔,顿时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艺术地升华了欲望,年轻妻子对丈夫爱抚的渴望与对牡丹花被的喜爱,纠缠一道,相映成趣,既反映了现实问题,又传达了外来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这样的要求并非奢侈,格外的感动也就随着“牡丹花的盛开”悄然降临了!

获奖作品中,王选的《南城根》具有艺术与文献的双重意义。城中村不但是中国大陆城市发育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标志,而且因为它留居了大量的外来工,所以,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集聚地”。《南城根》的文人视角和人文关怀,佐以老道文字,细致书写,给城中村留一剪影,为当下中国留一记录:真实而繁杂,心酸却不绝望。同时,还有一份试图解读南城根的冲动,作者始终保持一种客观的观察者的视角,为书写对象提供多种可能性,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不失为一份具有社会文献意义的文学观察记。应该说,在这一类非虚构的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文字水准也算高层次的,显示了书写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涵养。中国大陆城市发展史中,城中村是一道极其独特的风景:都市里的村庄,村庄里的都市。人口混杂,身份多异。可谓红道、白道、黑道,蓝领、白领、“无领”――也就是无业游民,除了本地人做稳房东以外,其余人都是过客,都是不稳定分子,因此,它就是当下中国大陆最为活跃的“小舞台”,也是主流社会容易忽略或不屑一顾的社会角落。问题就在于,文学时常青睐的恰恰就是小人物、小舞台。无数中外文学名著可以证明这一点。

邝美艳的《青春的见证》聚焦女性产业工人,写出了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对青春和美的渴望。千篇一律的厂服变迁,庸常乏味的食堂场景,却在丰富的感受力下呈现出异样的色彩,并不人性化的工厂俨然成为她们曼妙青春的见证,其所包含的酸楚和遗憾是本文意义所在。写一件工衣,细致入微;写一个时代,由此引入。妙在抽离,写作者身体的抽离,具体描写的抽离,个人境遇的抽离。抽离中有可贵的思考,有精神的升华,也有青春的喟叹。❣缺少神奇原本平淡的工衣,偶然间也有智慧的发现,比如声音,比如眼神。工衣也因此焕发光采,在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升腾、闪烁!傅淑青的《打工妹手记》,勾画了一个在生活边缘喘息着,痛苦挣扎于社会底层哭泣的打工妹的形象。用密集的细节,压抑而充沛的情感,书写自己的青春生活,无尽悲伤,却没有绝望,因为还有文学温暖冰冷的心。这些作品不一定在文字上有多么高的造诣,甚至艺术结构上还略显粗糙,但可贵在内心情感的全情投入,你可以感觉到“我在现场”的真切,你更可以感觉都文字底下的心跳。日常生活假如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被这些一线的工人作者用心焐热了!

我通过组委会专门了解了第二届十八位获奖者的职业身份,除了极个别专业创作者,少数计划经济时代工人身份外,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所说的“草根”,绝大多数有着流浪异乡、漂泊打工的经历,而且社会底层的经验比较复杂,个人生存的道路比较曲折。以我在深圳五年的漂泊感受来读他们的作品,可谓“别有一番滋味”,欲说还休的“苍凉”。因此,我认定他们获取了生活给予的无限感受,因此,他们的文学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有生命、有历史。由此,也就成为了有别于专业作家的、别具一格的“中国叙事与中国故事”。

江 冰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유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