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麻纤维行业何日方能万里阔?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三农问题。麻种植及其相关产业虽然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仅占有很小的比例,不过这仍然给广大麻农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同样,我国的麻纤维、麻纺织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中也只算是一个小众的行业。虽然规模相对不大,但是麻纤维在纺织领域却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明星”。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毋庸置疑的是,时尚、环保、绿色、创新将成为未来麻纤维、麻纺织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阔一些,思维再开阔一些
每每一提及麻纤维、麻纺织行业创新,我们一般习惯性地便会想到寻找、研发新型麻纤维,或者就是利用混纺技术生产出新的含麻纤维面料。然而,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科技以及老百姓不断提高的消费观念面前,毫无疑问固化思想是恐怖的,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陷阱。假设,我们能够从这种固化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用一种如同普通读者突然“跳”上了资深作家的水平高度,来看待“意识流”文学作品那样的眼光,再来思考麻纤维、麻纺织行业的创新,那么必然又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固化思想的角度看问题往往都是平面的,而“意识流”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东西。
四川省巴中市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的称谓。这里山势雄奇,悬岩绝壁 ,峡谷瀑布,云海茫茫,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初春的清晨,浓雾尚未散尽,露珠儿仍挂在枝尖反射着太阳的光芒。然而,在巴中市南江县著名的“光雾山”风景区里的铁炉坝村,村民杨怀琼一家四口人早已经围坐在堂屋里忙活开了。杨怀琼的丈夫骑在一个☒长木板凳上,板凳头上卡着一个专用的“码子”。随着他双手不断地搓动,一条细长的黄麻绳子便顺着“码子”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旁边的地板上还零散地放着木槌、腰带、弧形的腰杆、撬耙、撬棍、码子、草鞋耙、稻草等等制作草鞋的专用工具。
在巴中当地,制作黄麻草鞋一般被称为“打草鞋”。据说是因为黄麻草鞋做好后要用木槌使劲捶打松软而得名。从古至今,四川人打的草鞋都要用黄麻或者其他麻纤维搓揉成的线绳作为其“筋骨”。麻线绳的外面再包裹缠绕一层谷草,并且这种谷草还必须要采用生长周期长、柔韧耐用的晚季稻谷草。究其原因,一来,川东北丘陵地区历来都是各种麻纤维原材料的主要产区,获取相对容易。二来,由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在崎岖的山路上使用对于草鞋的质量强度要求更高。
据了解,麻草鞋一直都是巴山地区老百姓日常使用的物品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的收入提高了,传统的麻草鞋也被胶鞋、皮鞋所替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这种麻草鞋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再使用,甚至到了绝迹的地步。但是,随着近几年当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红军文化为主的红色旅游异军突起,麻草鞋也就被当地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村民重新捡拾了起来,在各个景区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
杨怀琼的两个摊位分别设在离家不远的“望红台”和“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两个红色景点里面。与众不同的是,杨怀琼还把整个制作麻草鞋的工具、材料全部搬到了摊位面前,由其丈夫和儿子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现场制作。麻草鞋的制作过程对于长期“蜗居”在钢筋混凝土城市里的人群来说是陌生的。正是因为陌生,所以便引起了众多游客强烈的好奇感。因此,杨怀琼的摊位面前总是围满了游客,生意自然也就十分兴隆。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杨怀琼的“生意经”实在是可圈可点。因为,年龄大一点的消费者一看见它,一幕幕往事便浮现眼前,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难免感慨岁月如歌,回味悠长。而年轻的消费者,买一双回去体验一下红军生活,感受一下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艰难岁月,确实还是很有必要的。实事求是地说,麻草鞋是一件粗糙而完美的民间手工艺品。算来,绝大部分游客购买之后都不会穿着这种麻草鞋,更多的是放在家里当一件工艺品欣赏或者是对这次旅行的一个纪念。
在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巴山深处,类似杨怀琼这样的村民可以说从小便是伴随着漫山遍野的麻纤维长大的。割麻、剥麻、搓麻等等工作,在困难时期是当地每个小孩子空闲时候必做的事情。不过,也正是由于当地特有的麻纤维资源,多年之后很多村民才得以依靠从事麻纤维的加工、销售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地生产这种以黄麻、火麻、苎麻等纤维为原材料的旅游产品仍然全部是以家庭小作坊模式在生产。据了解,目前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麻制品企业涉足这种类似特色旅游产品的领域。从而也导致了这些麻纤维产品的质量层出不穷,市场口碑欠佳。究其原因,无非是很多麻纺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存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以及利润空间。
实际上,从多年前开始全国各地都在走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头戏,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销售也是其中之一。同时,所谓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说明文化又是旅游业的灵魂。就巴中市南江县这种红色旅游文化下的麻草鞋生产销售来说,当地群众通过实践走出来的这条路子非常不错,犹如“神来之笔”给予了红色旅游更多的内涵。
实事求是地看,我们众多的麻纤维、麻纺织企业已经习惯一直将目光投向麻纤维面料、麻纤维服装的研发创新等方面。这就好比一个踌躇满志身处旅行途中的人,一味惦记着赶路,双眼总是盯住远方的风光,而他所不知道的是,自己恰恰忽略了身边最美丽的景色。 大一些,步子再迈大一些
无可非议的是,现在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成功,但是要怎样去成功呢?答案之一便是要“及时成功”,因为“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这句话指导别人恋爱的“专家”张爱玲说过,智者刘墉亦说过,可谓一语既出,惊醒梦中人。实际上,现在我们的麻纤维及其制品企业要想及时成功,就要敢于竞争和表现自己。而踌躇不前、故步自封恰恰就是站在表现自己、走向成功面前的拦路虎。
2012年,刚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苟蜀生来到了川东北农村,经组织部门公开选聘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任职的旮板沟村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到乡镇需步行1个多小时,到市区则还需要将近3个小时的车程。除了种植水稻、包谷、红苕之外,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坡上生长的黄麻。然而,从几年前开始周边的麻纺企业相继关停并转。黄麻的市场随之逐步萎缩,黄麻纤维滞销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对于苟蜀生这样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一不懂农业,二不懂经济,最要命的是还不知道如何跟同事、村民打交道。因此,他的工作开展得相当不顺利。为了打破僵局,他把目光投向了村民家家户户堆满的青麻。他认为如果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将来就自然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
多年前,苟蜀生曾经对老师家挂着的一幅用麻纤维编织而成的装饰画十分好奇。当老师告诉他这一幅麻编画卖200多元时,他目瞪口呆的一幕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苟蜀生联系到外地一家麻编织工艺培训机构,自费参加了手工麻编技术培训。回到村里之后,他边学边练边干,没过多久就编织出了一张80厘米宽、将近1米长的粗麻布。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大家看到苟蜀生的“产品”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原来,黄麻纤维本就粗糙,看起来也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村里的老书记还半开玩笑地跟大伙说♂,这样的麻布能卖出去,我就请苟蜀生上镇里的馆子喝酒。
实际上,当时苟蜀生对于这件毛毛糙糙、网格略大、颜色暗淡的黄麻布能否卖得出去,也毫无把握。但是在大家的冷嘲热讽中,他这个大学生村委会副主任也必须表现出信心满满的样子。随后,他开始四处为自己的麻布寻找销路。但是,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这种黄麻布毫无用处。将近半年过去,这件“产品”还静静地摆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苟蜀生与一位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偶然接触,彻底改变了他的麻布以及他的麻编项目。原来,这位摄影师一直从事给各种产品拍宣传照片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产品的背景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铺设粗糙的黄麻布。因为粗糙的麻布更能够衬托出产品的精致,并且深褐色的布面也更利于色调的搭配。他曾经到乡野村间四处寻找这种黄麻土ϟ布,但都无功而返。得知苟蜀生所在的村子能够生产,并有“现货”之后,摄影师是大喜过望。随即苟蜀生便和他谈成了20多块钱一米,预订50米的生意。
从接到这第一笔生意开始,苟蜀生似乎就找到了把村里的青麻卖出去的路子。他开始从周边县市的摄影家协会入手开始推销,最远到过贵州的赤水,甘肃的甘南,陕西的汉中。但很快,他就发现仅靠简单地把麻纤维搞成粗布卖,乡亲们获得的利润不高。于是,经过他的联系、协调、运作,旮板沟村又陆续生产出了麻编画、麻编挂饰、麻编地垫、麻纤✔维帽子等产品。
那时候,旮板沟村的留守妇女们总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一边摆龙门阵一边不停地编织着手里的麻线。据了解,苟蜀生在旮板沟鼓捣麻纤维深加工项目的那两年,平均每个参与制作的妇女月收入都能达到千元以上。这比起以前,大家单纯地出售青麻收益自然要高出许多。
然而,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麻纤维艺术化、实用化加工蒸蒸日上的时候,苟蜀生没有想到成立农业合作社之类的经济主体。对于麻纤维产品的设计、麻纤维产品的质量甚至于销售渠道,都基本上维系于其个人一身。2014年4月,苟蜀生服务期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最终到其他地区当上了一名乡镇干部。他的离开,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旮板沟村麻纤维产业的终结。在苟蜀生走后不到半年,麻纤维产品的质量问题、村民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种种问题爆发了出来。
如今,旮板沟村除了老井轱辘上的麻绳子,再也看不到一件麻纤维深加工产品。旮板沟村又回到了2012年之前的寂静,就跟苟蜀生和他的麻纤维事业从来在这里没有出现过一样。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以来我们的麻纤维企业或多或少都意识到了整个行业的危机,大家也都寻求过创新,寻求过转型,然而类似“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方向没有找对。比如说,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工艺品商店里,外国人弄的一张麻纤维艺术桌布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说明给予麻纤维以艺术的内涵,这条路是十分正确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的步伐太慢了,步幅太短了,结果进退两难自己掉沟里了。纵观近些年我国麻纤维行业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企业家、决策者,大多缺乏一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闯劲和“怒指红云问苍天”的勇气。
因此,加快我国麻纤维行业的发展步伐,探索如何把麻纤维这个小众的产业做大做强,是相关各方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好一些,品质再做好一些
毋庸置疑,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我们纺织服装企业永恒的话题。不过,从深层次来看一件麻纤维产品的品质,在现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纺织品市场中,如果我们仍然仅仅停留在关注“质”而忽视“品”的阶段,那么必然会落到竞争对手的后面。
几年前,笔者的一位朋友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某日收到其电子邮件称寄来小礼物一份,略表思念之情义。当拆开那个远渡重洋、朋友郑重其事寄来的包裹之后,只见缠成一团的几个颜色各异的麻绳线球“傻乎乎”地站在一起。显然,这种麻绳团子做的礼物超出了一个正常中国人的思维范畴。虽然不解其意,但也不好拉下脸面去找朋友询问,似乎感觉总有点没有见过世面的味道。但在心底却大不以为然,暗想欧洲人耍的玩意也不过如此,中国农村的乡亲们早已经耍了几百年了。 直到最近,单位一位啃过洋面包、见过大世面的“高人”才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这种五颜六色的麻绳通常是外国人用来DIY制作各种工艺品、装饰物的原料。俗称:复古细麻绳。比如说,有人将它们进行打结,做成粗犷风格的麻绳吊灯;喜欢摄影的人则可以将其用作悬挂照片夹子用的绳子等等。
但是,最使人“茅塞顿开”的则是随同外国麻绳一同寄来的厚厚一叠关于如何用麻绳进行创作的资料。比如说,资料中专门有10多页是告诉摄影爱好者,如果使用这种麻绳做布景拍摄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专用知识。而这些资料都是外国麻纤维生产企业在产品出厂时,就放在包装箱内一并发出的。
从理论上讲,类似这些资料注明的内容对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可能连售后服务的范畴都算不上,但是,就是这点注意事项恰恰就表现出了它的“品位”。外国企业这种对于消费者无微不至的关心精神,确实是值得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我们注意到目前在云南有一家专门生产麻纤维工艺品的企业正处于走向规模化的初期。他们生产的特色产品主要是我国各民族的麻纤维娃娃,有点类似于外国畅销的芭比娃娃,但更有中国特色。据了解,这家麻纤维制品企业在昆明已经开设了多家零售店,并且建立了生产、配送基地。春节期间,笔者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磁器口等著名旅游景点都看到过他们的麻纤维玩具、工艺品。
不过,据观察可能是受到融资渠道不畅、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制约,这家企业对于昆明之外的市场,一般还是采取老式的批发出去就“脱手”的方式。但是,这种落后的销售渠道显然不可能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并且,不难看出这家企业也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窥斑见豹,当下我国麻纤维及其制品行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引进、吸收、消化更多先进的管理手段、营销手段和市场拓展手段,同时,还需大力引进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其实是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事情。当年在重庆有个专门生产梳子的木匠,就是在引进了高级人才,升级了管理方式,更新了发展理念的情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行业中的一个传奇,这家木梳子企业就叫“谭木匠”。
诚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型经销模式对于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在我国麻纤维及其制品行业中,似乎也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不过,实际上高科技改变的大多只是工具。以眼下流行的“打车软件”来说,不论电商们玩出何种“花样”,但最后把你送到目的地的仍然还是开的士车的师傅和他所驾驶的出租车。
因此,对于麻纤维及其制品来说,始终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市场,永远都有喜爱它的消费者。对于我们的麻纤维及其相关企业来说,与其顾影自怜,不如放手一搏。乘着创新的东风,秉持品质为先的主旨,用务实、图强的精神闯出一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