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对高校信息化教育的需求研究

时间:2024-11-10 17:29: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从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角度考察,我国信息化进程落后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及其信息化教学实践均已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致使社会信息化不能从高校得到足够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此,本文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进程;米歇模型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①,作为当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动力,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也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不断加快。作为一种客观事物,信息化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态。推进信息化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分系统的发展需要。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素质。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为自身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智力服务的主要部门,在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高等教育系统不能及时把握社会经济信息化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及时调整教育和科研的内容、方式,势必难以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持续、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撑,甚至迟滞社会经济依托信息化实现发展的进程。

一、米歇模型及其视角下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对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确认经济社会信息化的目前发展阶段,找准今后方向,是正确评价和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目前,关于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米歇(MISCHE)提出的米歇模型②。在该模型中,米歇将信息化的连续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更新阶段,具体如下:

起步阶段: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些局部的、有代表性的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功能,系统集成程度低;

增长阶段:主要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初步整合集成,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提供简单的决策;

成熟阶段:组织的信息系统不但应该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纵向管理和组织内横向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还应该在集成过程中溶入先进的组织文化并在信息系统中体现组织文化;

更新阶段:信息系统不但能实现整个组织供应链的管理,为组织提供整体决策,还能提高并体现组织内全员文化及素质,也能影响组织内外所有的最终用户,增强组织的灵敏度和适应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②

米歇模型并不是唯一的信息化发展阶段衡量、评价工具,但该模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的内涵从数据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延伸到知识、理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等方面,因而被视为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的经典理论。同时,米歇模型提供了不同信息化阶段的特征,为进行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可度量、可比较的评价框架。

上世纪50年代,问世不久的计算机技术被引进中国,应用于国防、科研等尖端领域,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功能,系统集成程度低,这些特征符合米歇模型中关于“起步阶段”的描述。相应地,为满足上述领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部分高校也相应开办了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教授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自动控制专业以及培养算法设计人才的计算数学专业,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

改革开放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新应用的引进,计算机开始在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许多领域得以应用并迅速普及,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进入了米歇模型的“增长阶段”,即:“主要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初步整合集成,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提供简单的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对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图像等应用技术的需求促使高等院校在原有 ☺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外相继开设了相应的应用技术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WorldWideWeb”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本国经济依托信息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更新阶段”,表现为“信息系统不但能实现整个组织供应链的管理,为组织提供整体决策,还能提高并体现组织内全员文化及素质,也能影响组织内外所有的最终用户,增强组织的灵敏度和适应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同一时期,中国也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许多高校设置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一批新的专业,并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引入了信息化相关课程,这既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为之提供了人才保障。至2009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继续保持了平稳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进”③,以“金农工程”为标志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③,“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③,“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继续扎实推进”③,“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③。显然,以上发展现状已部分符合米歇模型“成熟阶段”“组织的信息系统……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纵向管理和组织内横向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的特征。

二、当前中国信息化的人才危机

信息化进程的滞后,与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如上所述,信息化“成熟阶段”的核心标志是组织文化与信息系统的相互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主要是各类经济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模式的重构、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规则体系的变迁,使得信息化平台、技术不再是组织体系之外的某种辅助性的技术手段,而成为组织自身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各类组织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规则体系互不相同,在信息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相当一部分需要跨越多个学科、专业,从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正如工业化时代的发动机、电力一样,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已逐渐从一种专门的计算工具演变为全社会普遍依赖的基础性的工具或平台。相应地,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也在与其它学科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吸收并改造对方的领域文化,从一个独立的专门学科衍生出许多应用方向,表现出不同应用领域的特征。

美国能够自始至今引领着全球信息化的方向,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并不断强化其超级大国的战略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教育体系对信息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其对信息化发展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中非计算机领域信息化的专业却较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滞后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所列12个学科门类里,除理、工、农、医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8个学科门类中,仅见有文学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拟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学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组织文化与信息系统相互融合的广泛需求形成了反差。尽管目前各高校普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资格证书,但此类措施仅能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他们理解信息化如何影响自身专业领域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规则体系等现实问题的作用却不明显。而在计算机学科门类中,虽然增设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专业,但培养学生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它各专业领域的数据输入与处理、软件与媒体应用、信息利用等专业仍未出现。此外,虽然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有关信息化与其它各领域融合的专业,但其培养规模与庞大的社会需要相比仍然不相称。总之,我国现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使得中国的信息化难以从高校获得足够的、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改进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教育的建议

(一พ)高校应面向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开展信息化教育

在当代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信息化的进展,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培养的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规模。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信息化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围绕服务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对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目标、发展方向、学科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应遵循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客观规律,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重新设计£信息化教育体系,使之真正符合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二)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由著名的“摩尔定律”可知,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可谓一日千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有前瞻性,而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对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的做法难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将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试点范围逐步从名牌大学推广到ฅ其他大学,或允许高校根据学科研究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一些交叉学科、专业,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能够根据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响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必要的人才,加速追赶先进国家。

(三)鼓励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并适度延伸到本科教育中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若干信息技术与一些行业深度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并开设了一些研究生培养方向或课程。但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往只能“挂靠”在学科目录中相近专业的名下,不利于此类研究方向争取科研经费、教学资源等必要的发展条件,难以形成研究团队。在这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应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群(学科、专业),以鼓励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在形成一定的学术积累后,交叉学科的教学应延伸到本科教育中,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本科生群体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注释:

②左美云等.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5

(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