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缕消逝的“风”
编者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流淌成奔腾不息的文学之河,一大拨文词皆美的不朽之作如熠熠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从思无邪的《诗经》,到继承了楚辞汉赋音韵与文采之长的唐诗宋词,再到既受西学东渐之影响,又承袭了汉语之美的白话文。它们哺育了喝着其乳汁长大的华夏儿女,让人止不住感叹,能够生长于这片思想丰饶的土地,何其有幸。因为篇幅有限,本期我们只能撷取其中的点滴佳作,和已在文学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名家以及渴望汲取其营养的青少年一起,领略这些美文之美。阅读因遴选而抱憾,但希望通过不懈的积累,逐渐掀起美文阅读的燎原之势。
做了个梦✿,前方似有雾,一叶轻舟朝着我缓缓驶来。船上有渔歌,但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水。水面被大片的莲叶覆盖,桨轻摇,惊醒了一片暗绿的水。水声荡开,水花溅湿了我的镜片,让我倏然惊醒。
眼前捧着的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初读此文时,我所在的学堂外面,有一片小湖,那正是春天的光景,岸边的垂柳长得正旺。鲜绿的叶片有复苏一ด切的生命力,柳枝一直伸到水里,同更暗些的碧水融为了一体。这湖水的绿,都似是从柳条上流出的。
年少只识字形,不知字意,五十有余的老师念一句,我们就跟着读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孩童稚嫩的读书声回荡在外面的柳梢湖面,读得累了看看外面,再回头,不经意间竟看到了老师眼角的泪光。
如今再看,竟恰是冬日,窗外有雨绵绵而下。真的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了,于是乎老师当初的那星泪光,也能理解一二了。《诗经》确实太久远了,久远到如今我们已不知它曾是被如何唱出,久远到曾经记载它的竹简都已化作尘土,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它的面貌,怎么读,都带着雾气。
然而,它还是留下了。幸为汉人,幸识汉❤字!让我在这纸间笔墨上,还能将两千多年前的草木,看得如此明晰!
不知那位游子,缘何一直滞留远方?我想他应是个战士吧。“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后读《击鼓》,似是找到了答案。战事在身,哪里有回家的道理?再忧心,也只能吟咏而出,期盼这风,能将其带回家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ผ”读此四句时,初不解,再读时,想起《庄子》中那句“犹系马而驰也”,若有所得,烈马欲驰骋而征人思归乡。然而马在树下被寻回,征人却无归还,其中的怅然凄凉,全部化成这歌谣,回荡山谷。
不知那人问着问着,在这思乡之中会不会想到:“我到底在哪里?马在那树林之下能够找到。可我呢?我自己在哪里?”
站在渺远的天地之间,前方的战事,身后的家乡,一瞬间全都飘散,只剩下自己。此地若有湖,古人定会望着湖中的自己,用手去碰湖面:自己消失,继而又一次出现。如此反复,一晃两千多年。
其实《诗经》之美,就在于既是百姓中最平凡的生活,又是宇宙间最难答的问题。两千多年的时间,将这薄薄的诗篇写上两千多年的批注,简单与复杂都不必顾虑,记录下来,留与后人评说即可。
再抬头看窗外的雨,天至黄昏,起雾了,披一件薄袄,两千年一瞬,那春天的柳絮,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