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目标确定、问题设计、教学互动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师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与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教学互动、课堂评价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 目标确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生成的、动态的。这是否意味着不再强调教学目标甚至可以不要教学目标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做出科学的判断。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目标意识淡薄,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也有不少教师机械地把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照搬过来,作为自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统帅,也是判断语文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艺术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1.1 课堂教学目标要准确而具体
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设计的目标必须准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定位于学ล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意识和观念,而行诸文字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把二者辨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可行的细化了的教学目标,且教师要阐述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产生模糊或歧义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统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每一步骤的学习中都有明确的心理指向,使教师提出的用于“他控”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控”的学习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是不同的,各具特色。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天下一统”,而要具有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学生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影响下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知、情、意、行等综合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识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
2 问题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告诉我们: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奋力地牵动学生的思维,设计出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吃透文本的问题,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牵牛式”的提问有余,“开放式”的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看得到教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看得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不宜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思维活动。
2.1 有效的问题应该具有主导性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应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ว提问或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例如《荷塘月色》(苏教版第二模块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板块)设计问题为:联系课文语句,用“月色是美的,它美在,请看……”这样的句式说话。同样在教学《我与地坛》(苏教版第二模块第一专题“精神支柱”板块)第二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题目:母亲为了儿子,默默地付出,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细节?请以“是一位____________的母亲”的模式进行回答,并结合文章细节进行分析。这一主导性ง的问题将教学内容指向了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情景?几个题目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了对伟大母爱的感情中。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2.2 有效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划一答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教学《祝福》(苏教版第二模块第四专题“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这篇小说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到底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祥林嫂的婆婆害死的,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老爷害死的,有的学生认为是柳妈害死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封建礼教害死的……这就是设计问题的开放性带来了结果的多样性,通过辩难、引证,最后使问题趋于明确,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教学互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程度,它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氛围。给予学生互动的机会和时间,这是彰显个性、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3.1 疑问: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起源
间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住就是始于间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寻找设疑的契机,或利用学生的疑问,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教学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苏教版第一模块第一专题“设计未来”板块)时,就“文中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讨论。根据课前的预设:应是马克思提出了“四点原则”:①与父母商量,②冷静权衡所选职业的利弊,③不能藐视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④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学生却产生了疑问:他认为“应考虑到我们已有的社会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确实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100多年前,17岁的马克思居然会像当今中国社会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自己有多少“社会关系”。但我并没有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要求学生找出观点的文章出处。通过讨论,结果文中第8小节,马克思果然有这样的文字:“……我们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他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可见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显然通过讨论,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让课堂成为互动的舞台。
3.2 对话: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
【参考文献】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研修手册: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