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行为的非智力因素
摘 要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行为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厌学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本文从六个非智力因素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 厌学 动机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如在思想上表现为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没有信念,没有追求;在学习上表现为态度马虎,敷衍了事,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在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学习纪律,对学习没有兴趣,浪费时光。在学习活动中,总是要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参与,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些智力因素去执行,当然还要有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和促进。笔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与分析,产生厌学行为的非智力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习动机弱
动机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不仅能引发个体活动,还维持个体活动,并引导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学习活动的ย动机是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失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活动动机的强弱与其对所从事活动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和对活动结果如何估计(效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学习动机的强弱则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估计紧密相关。如果学生有把握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对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价值估计也较高,其动机力就强。具有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迷惑,能刻苦努力,自然也会实现自我对成绩的期待;反之,如果学生对取得好成绩的期待低,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无用,学习动机就弱,其表现为学习无劲头,注意力缺乏指向,易为外界因素所左右。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前,学习成绩必然会不理想,由此对学习产生恐惧、逃避心理。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主要原因在于目标缺失,目标消失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活动减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向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等非学习活动中转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个性倾向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由于大学的学习内容广而深,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要取得好成绩都很不容易。而大学生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人人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在学业上竞争很难像高中那样保持优秀,出人头地,一些大学生常因成绩不理想而灰心,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当出现败绩时,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而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这种心理倾向,常常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和外部原因(如工作难度、运气)。内外部归因还可分为稳定原因(如能力、工作难度)和不稳定原因(如努力和运气)。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如对于失败,一个人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归因于能力,这样就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后果。归因于不努力的便会履历努力以挽回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便不愿再努力了,从而ล失去学习兴趣。
(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薄弱是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需要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用坚强的毅力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意志力强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有较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意志力弱的学生则往往缺乏学习目的,学习时常是被动的应付,很易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而最后只能是失败。如因自制力差而无法抗拒玩乐的诱惑,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因无人督促而产生的放松心理,因害怕困难产生的恐惧心理,都会导致厌学行为。
(4)不良的学习习惯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大学学习的内容加深,进度加快,或ค多或少都有些不适应。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习惯于被老师、家长耳提面聆,重复讲解,监督敦促,面对大学学习所要求的独立生活,独立求知,独立追求却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也难怪在十几年的学习中,时间是由人安排的,读的书是指定的,学习是被动的,到了大学,还是用高中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来应付学习,结果是学习中屡受挫折,学习目的不明确,尽管听不懂的课越来越多, 却不知自习时间干什么,久而久之,低年级的基础没打好,还谈什么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 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无法在大学有所收获的。而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因没有学习的内动力,无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产生厌学行为。
以上我们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厌学行为所产生的原因,要改变大学尘的厌学行为需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目标的转移;
(2)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 Σ
(3)培养学习兴趣;
(4)意志力和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