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1)论文
摘 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不同的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广东省1987到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口、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在长期内,不但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进口贸易同样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短期内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则存在进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依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重视、改善出口,扩大、优化进口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 实证分析 1.1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2006广东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
样本区间选取1987-2005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把地区生产总值、出口、进口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
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所以对GDP、EX与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EX与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计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进行。
1.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仅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101.40亿美元,进口108.97亿美元,净贸易逆差7.6亿左右。
到2005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280.0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1%,出口2381.71亿美元,进口1898.31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483.4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9%。
历年进出口与GDP如下两图所示: 从图
1、图2可以看出, 原始的进出口与GDP样本序列都呈现共同的上升趋势,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趋势消失。初步判断,原始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
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一长期稳定的关系。 1.3 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先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我们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所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T=0表示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当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表示序列不平稳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据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1.4 样本数据的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对初始数据形态的分析,确定数据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选择滞后期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 1☼6.3510<20.2618;于是迹统计量检验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存在。
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ฐ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6,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51。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46%;进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51%,说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1.5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 由协整方程
可得误差修正项 ECM=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0.2211ECM+0.1573d
式中的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调整系数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模型的拟合系数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重点考察的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差分项表示的是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9.6573,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它表明D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
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项系数-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差距约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
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为4.5,可知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周期约为4.5年。
式还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出口每增加1%, GDP增加0.16%。 1.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称为Granger因果检验法。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对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滞后一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表3还表明,在GDP与进口之间在滞后1阶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考察GDP与进口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还对GDP与进口在滞后3阶和4阶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滞后3阶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
表5则表示在滞后4阶和8%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我们认为原因在于进口中引入的资本品和机械设备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效应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对GDP的贡献的滞后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所以从较长时期来看,进口促进了经济增长。
2 结论和相关理论分析 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广东省经济 ツ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2)协整方程显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 原因。
(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重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取向也多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们的实证检验证明进口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另外进口还具有弥补供给缺口、诱导国内需求的作用。 3 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我们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促使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使我省的出口贸易增长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在重视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在连续数年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我们具备了增加进口的内外部条件。
应该优化进口结构,实施效益发展,大力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主要进口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省内或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另外,在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诸如效率观念、信用意识等,通过思想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
. [2]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
. [3]石传玉,王亚菲.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
. [4]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
. [5]张昱,陈光兵.进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
. [6]周晔.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
.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ญ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