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配送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配送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而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配送企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配送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从企业管理、企业规模及专业化程度、服务质量、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展开剖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我国配送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配送 标准化 物流设施 专业化程度
自1996年我国出现第一宗网购,到如今体现现代化和个性化网上购物的迅猛发展,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业尤其是物流配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配送是影响到客户对企业服务웃感知的一个重要的物流环节。因此,能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将影响到物流配送企业乃至整个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配送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的配送企业可以简单的分成三类:如美集、日通这样将触角延伸到我国的国际知名物流企业;我国少量知名企业的自有配送部门或配送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我国配送企业发展历时较短,但是目前配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非常巨大。据统计,第三类配送企业在美国所占的比重达50%,而在中国该类企业所占比重不足20%。可见,配送企业在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国家也同样意识到这一巨大的市场,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尤其是随着淘宝、京东等电商的迅猛发展,发达地区的配送企业已经不仅局限于简单的送货上门,而是开始有意识的为客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年配送量也急剧增长。但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而言,我国配送企业呈“三低一小”状态:盈利整体偏低,服务质量偏低,时效性偏低,规模偏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配送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不能很好的在本土市场和国际知名配送企业进行竞争。
2 我国配送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从配送企业的管理角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配送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物流及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现有大部分管理者存在“半路出家”的情℉况,对配送对本企业的重要性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配送企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目标,一味盲从于国际配送企业的成功发展经验,而忽略了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而配送企业的从业者从总体上学历和素质普遍偏低,不易管理。很多配送企业对于现有员工的职业发展也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
2.2 从配送企业规模及专业化程度角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相比于日本、美国及韩国等国家,我国独立的第三方企业只占整个物流市场18%的份额,无法和国际上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比拼。同时,在现有的配送企业中,具很高专业程度的企业也少之又少。比如冷链配送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在日本,果蔬配送中98%是进行冷链配送的。
2.3 从服务质量角度
考虑配送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我国很多配送企业进行配送的成本较高,收益较低,这就直接导致配送企业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更好的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前文提到了关于生鲜果蔬配送的问题,冷链配送比起一般配送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收到品质良好的生鲜果蔬,就会认为冷链配送提供的服务好,满意度就会高,更容易对该配送企业产生忠诚度,使配送企业更有机会盈利,反过来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反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制约该企业的发展。
2.4 从物流配送设施设备角度
相比于配送,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这样的干线运输不能很好的解决“到客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配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配送的发展又很大程度离不开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而这又直接影响到配送企业的作业效率和效果。从目前看,我国的相关配送设施设备还存在诸多问题。适合配送的立体化交通发展体系、仓储设施、配送中心、配送工具等问题成为制约配送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5 从信息技术角度
从整体看,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起步较晚,反映在配送企业更是如此。很多企业人工操作的痕迹过重,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有少数配送企业实现了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但是,行业内部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根本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在供应链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整个链条上各企业的协同发展。
3 对我国配送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制度,进行宏观统筹规划
现代化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又促进我国的大众消费。因此,各级政府都应重视配送的发展。比如日本政府对于配送基地的建设十分关注,由于其国土面积有限,就会从宏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从全局进行把控。参考他国成功经验,我国配送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的对铁、路、空、水及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资金,从而保证为配送企业的发展提供通畅的外部环境及网络。同时,从政府层面出台有效的政策进行制度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也将陆续出台《关于开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的通知》等一批支持物流业发展、改善物流企业营运环境的政策法规。可见,政府统筹规划对配送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促进性。
3.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争创配送企业品牌形象
配送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而这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因此,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起关键作用。企业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找准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工作。
首先,配送企业应出台相应的制度,保证物流作业可以被规范化完成,使员工在完成各作业环节时,均有据可依;出台合理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及培训晋升制度,重视员工素养及潜能的开发与挖掘,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争取留住更多的人才。 其次,配送企业应注重配送网络的构建。配送网络的构建,可以是某企业单独构建,也可以是行业内部,配送企业之间共同构建,后者在发达国家是发展趋势,而在我国基本都是“单打独斗”。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收益及客户需求等因素,从而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最后,配送企业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培育与管理。有品牌形象的配送企业,其企业形象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一定是高的。比如UPS、fedEX等知名物流公司,就非常关注企业自身的品牌树立与维护。在我国的配送企业中,关注自身企业品牌树立的企业还不多,未来还需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行管理,可以从培养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开始做起。
3.3 适当使用高效的配送设施设备,实行标准化作业
目前,我国配送企业普遍采用“货架+叉车+人工分拣”的工作方式,这与国际物流配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动化、集装化、标准化及通用化,在很多发达国家的配送作业中被充分展现。我国当前可在下列方面进行改善:尽快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作业,这不但对我国整个物流行业有利,同时对于已经加入WTO参加更多国际贸易的我国物流企业来说也同样非常重要,实现和国际的无缝接轨;对现有配送设备进行升级,提高配送设备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对新建或新购配送设施,要注意适用性、适度性和专业性,不要盲从。
3.4 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资源
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是靠信息技术支撑的。在网络和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客户也对配送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个性的要求,比如淘宝的客户购物后会要求实时追踪、了解货物的动向,而配送企业¡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客户需求,则会利用GIS、GPS、条码、RFID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货物入库分拣开始到货物出库配载上车,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部分信息分享。当然,有了相关的信息技术,配送企业不但可以联系其下游客户也可以联系其上游客户,实施信息共享,从而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整合其供应链上的资源,达到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目的,进而实现链条上各结点企业的共赢。
3.5 加大力度开发、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现实或潜在的配送企业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一些较为高端的物流企业由于薪酬待遇高,发展前景广阔,其竞争也相对激烈,成为许多物流专业人才的选择。但一些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物流配送企业则存在½人力资源不足,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要想解决物流配送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发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化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实践告诉我们,配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物流从业人员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影响。除了前文提到的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的相关举措,配送企业还要关注“未来员工”的培养,即在企业内部培养一些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从业人员,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培训活动的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ϟ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建立细分专业诸如快递、冷链专业的院校还很少。因此,配送企业可以和院校合作,结合所处地区及院校自身情况,开拓有特色的物流细分专业,比如快递专业、冷链专业等。并在新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中,给出企业建议,帮助院校建立完善相关专业。
举例来说,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要注意物流配送所涉及知识的多面性,适当开设很多院校会忽略的课程,比如配送地理、物流统计等实用课程。尽快完善并落实相关职业资格岗位培训认证工作,相关物流企业尤其是配送企业要大力推进与院校的深度合作,比如,为院校学生未来的实习实训提供便利,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配送企业的具体工作。不能忽略的是,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企业和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配送工作就是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开展配送活动为客户进行全方位服务的基本理念。
上述就是本人对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的现状描述,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当然,在配送企业进行整改时,还是不能单纯照搬理论,而是要考虑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适当采用适合的措施用于必要的物流环节,取得显著的效益,才是现实可行的改革方向。
[8]蒋蓉,徐卓环,陆慧,高强,丁锦希.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电子监管政策实施情况评价分析――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研[J].上海医药,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