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青海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4-12-27 02:09: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恶劣,青海不在农业产业优势带上。然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青海具有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畜牧业的自然生态和冷凉型气候优势。但由于长期缺乏农 ☺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因此,如何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为特色农业发展探寻一条新型产业发展路径无疑对农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形式,产业融合最早表现于技术研究领域里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1963年,美国学者罗森伯格将其定义为“技术融合”。虽然目前就产业融合尚无统一定义,但本文认同厉无畏[1]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即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

农业是一个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众多子产业构成的产业系统。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社会提供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园艺产品等,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社会、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基于农业具有多重属性,农业应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性。梁伟军[2]认为农业产业融合应包括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农业与第

二、第三产业的融合。

(二)产业融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能力是产业竞争力形成最主要的因素,而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能力又依赖于竞争环境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当产业自身发展竞争环境不足,同时创新能力低时,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模式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农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可能拓展农业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使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扩大,而且从融合产业中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本,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

二、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特色农业及其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特色农业的涵义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中对特色农业的界定,本文认为是最全面的,文中指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3]

该定义充分说明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是以县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特色农业区域,具有独特性、地域性、高品质性和竞争性的特征。

(二)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青海立足高原特有的冷凉型气候特点和高海拔、无污染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种植业中,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油菜、蚕豆、反季节蔬菜种植。目前,已形成了一批青海省名牌a品,如“姥爷山牌”鸡腿红葱、“大通牌”蔬菜、“循化红”线辣椒等。在畜牧业方面,主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牛(羊)皮毛为主,如拥有“天露”、“小西牛”、“青海老酸奶”等乳制品品牌。近几年,这些特色农产品将青海特色农业的独特性、地域性特点表现出来,但其特色农业的高品质性、竞争性并未发挥出来,制约了青海特色农业发展。

1.产品有特色,但整体市场竞争力偏低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是特色产品竞争优势的体现。目前,青海特色农产品是青藏高原地区独有,绿色无污染且具有极高实用价值,但整体市场竞争力偏低。李双元[4]对青海特色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除种植业中的蚕豆和养殖业中的皮毛具有国际竞争力外,其余农产品则不具有竞争优势。田洪铭[5]对青海特色农畜产品在西北五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测评,总体得出特色畜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高于特色种植业,青海的奶制品和蔬菜种植、油菜籽加工以及马铃薯深加工等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市场,而在西北甚至于全国的市场,消费者对其优良特性的知晓度很少,其市场占有率极低。

2.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

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目前生产的特色农畜产品更多还停留在对特色资源的粗加工阶段,缺乏精细化高附加值的加工。例如❤,油菜籽目前更多的是以菜籽的形式外销,进一步的加工也仅限于对油菜籽的加工,且工艺落后;牛羊肉加工多以简单分割包装为主(出售胴体),对其绿色、无污染的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这种产业链短、加工程度粗浅附加值低的经营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在难以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阻碍了农牧民收入增长。

3.龙头企业少且带动效应弱

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创造品牌价值以及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以青海本地农畜产品为主要原料且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非常少,更多的是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因此,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农业经营群体以及一方经济的带动效应难以体现。另一方面,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以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为主,经济效益低的单一生产经营格局。

4.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比如冬虫夏草的市场交易),虽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但由于资金、信息、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中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农牧民大多以分散销售为主,缺乏市场营销能力,产生恶性竞争。二是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尤其是资本、技术与信息市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在生产规模化、产品更新以及品牌营销方面的发展。

三、制约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于青海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源于以下因素,而这些因素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迅速改变的。

(一)区位因素

青海地处西部内陆,青藏高原腹地,其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寒缺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限制与禁止开发)使得青海特色农业的发展难以实现集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特色农产品的高品质、竞争性优势难以体现,市场竞争力低。

(二)经济因素

青海在经济发展层次上属于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以2013年为例,青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0.37%,占四川的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水平,仅为全国的87%,更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仅占其53%。长期以来,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地方政府在改善农业生产方面长期投入不足。用于交通、农田水利的建设、对特色农业在资卐金、技g、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制约了特色农牧业资源的转化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三)资金

目前,资本要素的缺乏是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单一的来自政府与银行贷款的资金供给结构,使绝大多数从事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的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约束难以获得资金以实现其特色农产品在规模化、技术更新和营销模式上的改变;另一方面,青海低水平的市场化建设,使青海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市场运行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尤其是针对特色农产品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税收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方面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难以吸引外来资金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金结构上的缺陷。

(四)科技创新

特色农业属于“资源――科技依存型”,它的产品必须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保障。一方面,青海迟缓的市场发育使企业整体上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对于创新只停留在认识阶段。同时,受制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入上非常有限,致使特色农业的生产与加工长期处于结构单

一、附加值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高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紧缺,而且青海的农牧业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少,致使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弱、科技转化率低,对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引导和支撑能力不够。

(五)人力资本

青海在全国乃至西部地区属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六普”时期全省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仅占 11.51%。妇女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则更大。

农牧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科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方式在农牧区的推广与运用,导致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另一方面,农牧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分析、信息的认识、营销能力的提高,对农业市场化需求的变化具有被动与滞后性。

(六)产业发展环境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 是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但青海在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的不足弱化了特色农业比较优势的吸引力,从而削弱了其整体产业吸引力,降低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1.硬件环境

由于区位劣势、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不足等因素,目前一方面排灌及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规模小蓄水能力弱;但对其维修和扩建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牧区的交通,通讯、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差,无法体现集聚效应,增加了企业整体运营成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2.软件环境

除了在人才与自主创新环境方面目前难有突破外,特色农业在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农产品销售上,政府除了应设立专门从事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的人员和机构外,还应为农产品的营销在资金、中介组织、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平台服务。此外,受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官本位意识较浓,行政效率低,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特色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相依相伴。就目前青海经济发展程度难以在短时期内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带动特色农业发展。而就特色农业而言,其“特”不仅体现在农产品,以及农业技术方面,更体现在创新的理念和运行模式。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模式,在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同时,能以极大地扩散渗透效应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进而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利用农业生态保护功能,形成生态农业,维护生态平衡

突破原有经济与生态发展相互矛盾的认识。青海是资源大省,同时也是生态大省,在种植业上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种植(枸杞、沙棘、核桃);畜牧业则以特色生态畜牧业养殖(牦牛)为主在提高农业综合产业效益的同时,也起到了减缓生态压力、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渗透力和倍增性的特点,一方面将其新技术、新要素融入到对农作物的品种选育、栽培、农产品加工及利用、畜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将会改变特色农业产品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产业、“互联网+”实现特色农业多元化营销模式,树立品牌效应。

(三)发挥农业文化功能,形成休闲农业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唯一性,未来旅游业将成为支撑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将农业景观以及传统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文化资源以旅游业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为游客提供特色设施、特色农产品或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将浓郁的藏、回、撒拉等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风俗习惯与农事活动相融合,拓展农业生态、文化功能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在实现农业产业链条横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会新生出大量新型职业,这就会改变农村单一就业结构,农民在增加就业途径和增收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在推动农业产出效益的同时,会吸引大量资本回流农村、这为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洼地效应”提供了平台。

注释:

[1]厉无畏,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 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12.

[3] 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J].供销商情,2003,2.

[4] 李双元,王征兵.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

[5]田洪铭,王健.青海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4,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