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之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5-01-13 21:06:1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地的开发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威宁县地处黔西北,居住着汉、彝、回、苗等十多个民族,开发本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关系的融洽。可运用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具体来分析和研究民族地区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功能主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确切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赶赴贵州考察生态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对贵州的发展给予了殷切希望。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充分说明,开发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对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自此,各市州也相继举办了相应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自试行省直管县以来,威宁县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该县以举办第七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向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风采。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

运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间的关系。其一,民族旅游产业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要与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其二,通过主观因素和客观实在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者或建设者会根据民族文化的形态、发展规律要求,促使民族旅游产业目标的达成;其三,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或建设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适应民众期盼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特征性的方式方法来开发保护民族文化;其四,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会根据社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以一种文化模式的方式存续着。

二、威宁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概述

威宁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居住汉、彝、回、苗、汉、布依等10多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特殊、文化模式呈现多元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一)文物古迹。主要包括:草海东山旧石器文化遗址,吴家大坪新石器遗址、盐仓土府官衙遗址: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坟、中水汉墓群、柏格理和高志华墓;明惠帝朱允居住过的双霞洞;“醉饮葡萄沽美酒”的葡萄井;“六桥烟柳遇神仙”的六洞桥;县城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风山寺和玉皇阁等内古迹46处,大佛寺、万寿宫、黑神庙,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二)民族节日。彝族的“彝历新年”、“火把节”等。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姑太节”等。苗族的“花山节”、“仙水节”和“阿卯庶节”等。布依族的“蚂螂节”、“牛王节”等。

(三)民族婚俗。彝族的婚俗从恋爱到结婚,要经过“雀格”(意为对歌,彝语谐音)、“扶迥”(意为媒人,彝语谐音)、“达偷合”(意为拜年,彝语谐音)、“妻蔻”(意为婚仪,彝语谐音)仪式,独特热闹。回族的婚俗从恋爱、提亲、订婚、送期程到结婚,简朴隆重。吹芦笙、奏箫笛、弹口弦、对歌、盘歌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往的主要方式,睡寨房、吃年饭、耍花山、踩月亮是苗族男女青年倾吐衷肠的场所,迷人的苗族婚俗耐人寻味。彝、回、苗的丧葬习俗,也具有各自特色。

(四)民族文化艺术。彝族的民间文学有《彝族源流》、《洪水潮天》、《放鹅娄记》、《一双彩虹》等。音乐、戏曲有口弦曲、月琴曲、唢呐曲、酒礼歌,舞蹈有出嫁舞、接亲舞、撤麻舞、铃铛舞、阿西里西等,特别是古傩戏《撮泰杰》,反映了彝族祖先迁徙、垦荒的艰难历程,它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彝族乃至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重要史料价值。回族的民间文学有《老蛇和人》、《蜜蜂的传说》、《佃户和东家》、《聪明的荞花》等,刺绣、剪纸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的民间文学有《创造天地万物歌》、《洪水滔天歌》、《主世老歌》、《打猎歌》,特别是芦笙迁徙舞,它以音乐和舞蹈,再现了苗族人民艰难迁徙的历程。布依族的民间文学有《铜鼓》、《保白马祖》、《兄妹成婚》、《手提钩钩枪》等。民族乐曲有《野马过河》、《公鸡啄架》、《大理调》等。铜鼓是布依族的古老乐器,用于测采年祸福。

威宁民族文化记载了威宁民族发展的历程,近几年在该县民族文化开发中起到了提升和树立旅游品牌效应的作用。

自2006年贵州省第一届旅游产业大会伊始以来,威宁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在旅游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这块。2013年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告中指出: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作为做大第三产业的主要抓手和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出了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清凉草海、养生福地、百鸟之都、阳光威宁”的总体定位和“一核五区五线”(“一核”即围绕草海打造威宁核心旅游景区;“五区”即以草海为核心景区建设五个功能区:自然风光展示区、历史文化展示区、民族风情展示区、生态旅游体验区、高原运动体验区;“五线”即盐仓向天坟→百草坪→板底彝寨旅游观光线、嘎利回寨→马摆大山→西凉山旅游观光线、栽树苗寨→法地石林→勺甫草场旅游观光线、石门坎旅游观光线、沙子坡森林公园→牛棚土目庄园→牛栏江旅游观光线。)的发展路径,以“多彩民族文化、辉煌历史文化、绚丽风光文化”为重点,打造“百鸟之都、阳光威宁”的风光文化旅游品牌、“神秘乌撒、魅力威宁”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多彩高原、风情威宁”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做好用活“草海”和“石门坎”两张国际级旅游名片。威宁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得到进一步强化,制定出的相关政策迎合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相互适应,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正以一种求真务实、创新驱动的方式进行着。

三、威宁民族文化开发与保

(一)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与旅游产业开发相协调。民族文化所创造的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文化价值,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威宁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模式多样化,旅游价值开发潜力大,因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它们的文化表现形式或许存在差异,相应的民族旅游也存在差异。在民族文化开发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民族文化为本,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该县旅游开发实际符合上述特征,所以在民族文化开发中,要更加注重差异性和独特性,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多维度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相应的也同时刺激了当地民众的收入,提升了民族旅游区形象与效应。

(二)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传承民族文化不仅要学会保护,更懂得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开发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业,有利于开发新型旅游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威宁县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就为更好的开发该地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该县民族文化开发正以一种战略全局性、层次性、区域性和独特性的方式在进行着。

(三)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加快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机制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下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简政放权,盘活市场,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这必然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产业定位、产业政策、战略导向、产业培育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为政府发挥主导、纽带作用提供了更宽泛的空间。民族文化的开发必然也要求政府起调控作用的同时兼顾市场、社会和民间力量形成的发展大格局。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优化旅游产业和开发民族文化的作用,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二是发挥政府纽带和桥梁作用ง,为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的注入营造良好环境,为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机制建设提供大平台;三是结合实地,因地制宜,充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功能机制建设,制定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科学合理划定区域,多层次、多方位开展;四是正确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按照总体规划,注重开发与保护整体统

一、抓住关键或优先开发与发展的原则,步步推进。2014年,威宁县政府出台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这对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进行开发、发展和保护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基础。

(四)整合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本,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健康长足发展。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不仅能够发☯挥资源个体的作用,更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良性)。

1.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要与开发保护自然资源密切结合。处理好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必然要求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地球赐予人类的财宝,无自然资源,也无人类存在,当然也没有民族文化的存在。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并整合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当中,必然会优化旅游产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社会资源是有形社会资源与无形社会资源的总称。有形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场地空间等,无形社会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间相协调,必然要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支持,必然要求合理开发建设旅游场地空间;同时,技术、知识、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对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开发、保护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3.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它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资本作为社会黏合剂,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期望与义务的关系;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但具有不可转让性;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个人、社会和政府通过适当“投资”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关系网络、期望与义务对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作用十分重要,对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适当“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

4.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与附属产品资源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是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注重其开发与附属产品研究,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威宁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相应地为其产品开发与附属产品开发提供了“原料”。各少数民族都在各自的居住区域或主要聚居区域传承了优秀的文化。对文化旅游产品和附属产品,具体而言,可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包括:服装与首饰、民间艺术、手工艺、区域文化、民族特质等,可开发的附属产品包括:交通、住宿、景点、农家乐、创意与特色产品、民族艺术学校、熟悉各民族文化历史风俗导游、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文化馆等。

5.发挥民族旅游业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发挥民族旅游业对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的平台作用,发挥民族旅游业对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发挥民族旅游业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作用。其一,桥梁作用,旅游业加速了民族文化居住地居民与客源地外来游客间更深入、更持久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跨文化群体间的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沟通,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其二,平台作用,经济学家于光远从社会化角度分析了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具ซ体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民众素质等;其三,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在研究侗族大哥时特别强调侗族大哥与时俱进性与保留传统性间的辩证关系。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民族文化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其四,催化作用,旅游业开发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民族文化产业内容等起到了催化作用。威宁县旅游资源丰富,对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普及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维系民族文化与旅游业产业和谐发展。

1.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有待我们普及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教育。保护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开发地区居民的自主意识与发展要求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与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是当下民族旅游产业开发的必然要求。

2.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遵循科学、按需所求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注重民族旅游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为维系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

(六)注重开发式扶贫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间的动态联系。威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将开发式扶贫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其作用不可小觑。扶贫开发目的是脱贫致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是要强化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与指路牌作用,把干部驻村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驻村干部要结合国家的帮民富农政策,因地制宜,联系村情,有可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为民解忧,为民出策、为民谋福;二是结合旅游产业政策,切实为生态产业建设提供帮助,实现民族旅游产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三是注重扶贫开发中的农村基础设施与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建设提供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分析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与旅游产业间协调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和资本为推动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大市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和旅游产业间的协调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关系和睦注入了力量。开发民族文化是发展民族旅游业根基所在,发展旅游产业为更好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保持民族文化特质,增强竞争力,运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与社会资源,普及教育,注重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因地制宜,结合相联政策和产业,民族文化和开发与旅游产业间方可实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