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特色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轻工特色 国际贸易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特色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枉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从众多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以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实践出发,探索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因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多,毕业学生高度同质化,特色不明显,导致该专业就业难的形势更加严峻。据2009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高校共有500多所,并且大多数高校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而每个省都有类似于湖北工业大学这类似轻工为特色的地方院校2-3所。因此,具有轻工特色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发挥特有的专业优势,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争夺就业空间的途径之一。而轻工特色院校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定位和目标,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轻工特色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全国尽管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几乎很少有专门培养轻工外贸人才的高等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承担任务和完成使命不同,应当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通俗地讲,就是专业形象,就是专业优势,是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所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本质与特点。因此,围绕轻工事业发展的高校,强调轻工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和工作流程,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商务谈判能力、进行国际技术经济合作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外贸企业经营问题、从事外贸企业管理的能力。同时,无论从事国际贸易哪个环节的实际工作,都要求从业者对“产品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短时间内对所出口产品的设计、生产、规格和包装等有所了解。近几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届毕业生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寻找商务机会及沟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产品知识的欠缺,有时因对外商有关产品的询问不能立即做答复,从而错过很多成交的时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以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掌握一定的产品知识显得非常必要。
具有轻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大多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平台,共建联合和人才培养基地。同综合性、财经类大学相比,这些轻工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轻工业知识,形成特定的行业,进人企业后能迅速地熟悉产品特点,逐步打开产品市场。针对地方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轻工特色高等院校应该逐步确定厚基础、宽视野、重创新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性人才。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轻工特色的高校可以确定培养服务于轻工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晓轻工业产品的大致分类和基本参数;轻工业产品市场及行业动态;轻工品贸易政策;轻工业专业英语等;其次,制定具体的培养阶段,包括课程设置,到轻工企业实习、对培养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等;最后,专业实践培训,加强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2当期轻工特色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形同虚设
根据通常的教学计划,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校要组织学生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通过到企业参观学习、听取企业的相关介绍,开拓视野,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国际贸易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报关、商检、保险、制单结汇等环节,基于时间与经费的考虑,大部分学校只是形式上带领学生到某个企业了解其中某些环节,而起不到认知的效果。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暑假增强社会意识,提高与人沟通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实践课程,由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监督机制,多数学生都写一篇实践报告了事,认真点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企业、政府部门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实践报告,但也很难有建设性的意见。
2. 2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即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娴熟的业务经验,懂英语,懂单证,能理论联系实践,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但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当老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储运与报关》、《商务英语沟通》等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讲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有些内容从文字上理解比较困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 3实践教学基地滞后,不能满足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
由于涉外贸易的谈判与营销涉及到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道,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学生列席谈判在很多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大部分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熟悉下单证,感受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困难。
2. 4没有充分利用好轻工学科优势
有特色的外贸人才培养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有轻工特色的高等院校都具备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及校外示范性实习基地,组织学生通过ข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参与产品的生产制造,能较好让学生了解产品知识及动手能力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国际贸易人才是行之有效地措施。但学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由于缺乏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及互动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基本没有共享这些轻工学科资源。如湖北工业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国际贸易专业时,学校开立了《机械制图》等工科课程,并安排学生金工实习,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做一些简单的轻工产品,但后期因各种原因,逐步取消了这些课程及实践环节。
2. 5实践教学质,监控不到位,无法对教学质,进行有效地监管
由于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ส习、生产实习一般采用比较分散的形式,地点选择在校外。这样指导老师就不能一一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另外,学校对这种分散式的实践教学的监控一片空白,更加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和评估。
因此,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有轻工特色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轻工特色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困扰高校文科专业的难题。从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现状及实践看,本人认为,应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实习教学三个层面人手,逐步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加大校内实验资源开放力度,开设特色课程及实践环节,实现资源共享。轻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湖北工业大学轻工优势学科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轻工产品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制浆造纸、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等。在开设理论课时,可以设立轻工外贸商品学这门课程,并分成机电、食品、医药、日用品等具体产品贸易方向,增强学生对这些商品的了解。在实践环节,设立轻工产品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重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教学。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代表21世纪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和各国经济往来的核心。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一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求建立供课程整合专业的网络教学协作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一个安全资源共享信息化网络平台,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二是软件环境建设,配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
实现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培养的学生只有经过外贸企业的再培训并得到外贸企业的认可,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人才,高校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立足之地。因此,高校应主动和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共建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目前实践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学校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制订实践计划,要求老师经常到外贸企业第一线,掌握国际贸易实践知识,了解产品市场行情,将外贸企业的难题作为自己的难题。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为客座教授,开办讲座,共同开办《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国际贸易人才素质教育》等实践课程,从而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高校应及时和外贸企业信息沟通,调整培养模式。高校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企业,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千差万变的,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人才进行市场细分,并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确定本校毕业生的未来流向。并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重视假期社会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技术化、信息化,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与参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靠课堂上老师传授是很难积累的,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接触社会去学习,假期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与途径。社会实践内容很广泛,可以是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也可以是与专业有关的走访调查、社会调研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优势,同时便于组织,容易落实,受到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热烈欢迎。要达到社会实践效果,学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这能够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