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述评(1)论文

时间:2024-12-26 13:19: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 实证 论文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商品国际流动的两种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两种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间的关系成了争论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对现有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海外机构数量不断增多。

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成了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实证研究结论看主要有两种观点:国际直接投资减少(替代)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增加(互补)贸易。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

(一)替代关系 替代模型最早由Robert Mundell(1957)提出,他根据标准的H-O-S定理,认为如果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是完全替代的。Adler和Stevens(1974)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对美国1966年在加拿大、德国、日本的海外生产和母公司的出口额进行了统计比较分析,发现海外子公司的销售和母公司的出口负相关,因此也支持替代关系。

Svensson(1996)认为国外生产对于母国最终产品的出口具有替代效应,但是同时促进了中间品的出口,但是净效应是替代。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8)研究了日本在欧洲FDI的影响因素,其结论也支持FDI和出口的替代效应。

Helpman Melitz和Yeaple(2004)用38个国家52个产业的数据分析了出口和FDI销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发现了两者的替代关系。

(二)互补关系 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了更多的证实。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行业和企业。

1.以国家为分析对象。Bergsten等(1978)发现美国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

Blomstrom、Lipsey和Kulchycky(1988)使用美国和瑞典1978到198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他们既研究了出口的水平又研究了出口的变化,发现用出口变化代替出口水平时,互补的效应更加突出。Agarwal等(1994)发现德国和日本1989-199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和进口正相关,而美国此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相关关系要弱很多。

Eaton和Tamura(1994)使用了美国和日本1985年到1990年的数据,发现日本的数据显示出对外直接投资与未来的出口之间相关性更大,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过去的出口之间相互性更大,并且推测这种现象是因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成本导向型的,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导向型的缘故。Pfaffermayr(1994)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奥地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发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且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Lin(1995)使用进出口等式分析了中国台湾对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四个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存在互补效应。Tamim Bayoumi和Gabrielle Lipworth(1998)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和国外固定投资以及汇率之间的关系。

文章使用了日本FDI的流量和东亚、北美、欧洲地区前20位贸易伙伴的双边数据,来分析FDI的决定因素和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在日本的投资和汇率推动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有暂时的影响而对进口有持久的影响。

他们还认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导致日本贸易结构的变化。Hejazi和Safarian(2001)用引力模型,使用美国和51个贸易伙伴1982-1994年间双边贸易的数据,验证了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较大,而外国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较大。此外,研究还发现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和进口都具有创造效应,而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只对出口具有创造效应。

Oscar(2001)根据西班牙1977-1998年的季节数据,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存在互补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在长期内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Joshua Aizenman和Ilan Noy(2006)使用了207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数据,将这些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两类,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和FDI的相关系数,在发展中国家显著为正,而在工业化国家则不太明显。

另外,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尽管存在双向关系,但FDI对于贸易的效应大于贸易对于FDI的效应。 2.以行业为研究对象。

Lipsey和Weiss(1981)使用了美国14个产业的截面数据发现存在积极的出口效应,并且发现,如果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那么互补效应更为突出。Lee(1994)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会随着FDI的类型不同而不同,成本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补充效应比市场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强。

Bernard和Jenson(1999)测量了1984-1992年美国制造性企业的生产率,发现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并且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更容易转变为出口商。Hejazi和Safarian(2001)使用引力模型,采用美国和51个贸易伙伴1982-1994年间双边贸易的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和进口都具有创造效应,而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只对出口具有创造效应。

3.以企业为研究对象。Lipsey和Weiss(1984)、Rugman(1990)、Grubert和Mutti(1991)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增加对母公司最终产品的总需求,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会导致贸易的增加。

Sung-Hoon Lim和Hwy-Chang Moon(2001)运用韩国企业层面的数据,证实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的出口有积极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欠发达的东道国比发达的东道国更强,尤其是如果海外分支相对较新,而所投资产业在母国处于下降阶段时。 Girma和Kneller(2003)利用Onesource和ELIOS两个数据库所提供的英国5332个企业的数据,所采用数据包括不同企业不同时点的就业、物质资本、产出销售成本的数量、跨国活动和销售收入的数据,把国内企业分成以下三类本国不出口企业、本国所有且对外出口的企业和本国的跨国公司。

生产率的衡量指标采用的是Caves的非参数指数,用统计占优的概念将生产率分布进行排列,使用非参数双边和多边进行统计检验,认为跨国公司的生产率分布占优于出口公司,而出口公司生产率分布占优于非出口公司,总体看对外投资对国际贸易均起促进作用。Keith Head 和John Ries(2003)将1070家公开上市日本制造业企业分成四组:只服务于国内市场、服务于国际市场但不对外投资、又出口又对外投资但不出口,从公开上市的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得出口、跨国经营活动、销售额、成品采购、原材料采购、可折旧资产、劳动力成本等微观数据,对企业生产率水平进行多种方ช式计算,并采用两种验证方法:第一种为对所有行业内各类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进行比较,即把所有企业的缩减行业均值的生产率均值、规模均值价值的对数、人员的对数、产出的对数进行比较;第二种为对企业所属不同类赋予虚拟值,与生产率和规模变量进行回归。

平均值验算结果中规模变量显著支持,国内企业规模较出口企业小19%-33%,出口和对外投资企业规模大于出口类企业105%-332%,TFP验证结果不显著,ATFP验证结果相同,但是差异较少,投资和出口的公司生产率仅高于出口公司4%-10%。而序列回归中规模变量结果和ATFP结果同样显著支持互补理论。

Lipsey和Ramstetter(2003)使用日本跨国公司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的影响,结果也支持互补关系。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方面,因为我国是外资的净流入国,因此关于国际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外资流入对于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蔡锐和刘泉(2004)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从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和中国对非发达国家投资两个视角,运用岭回归方法,对于1990-1999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于进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不大,与出口的关系则不显著;中国对非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对于进口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出口有一定影响。

张如庆(2005)综合运用了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多种方法,对于1982-2002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对贸易的替代或促进作用不明显。 项本武(2005)基于引力模型,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对中国1999-200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从东道国的进口却具有替代效应。

陈石清(2006)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实证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差异,文章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中国在1979-2003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认识在不断提高,不断深入,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不同学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均十分迅猛,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稀缺。发展中国家从事国家贸易ฉ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背景、动机及其自身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现存文献的研究对象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有限。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属于净外资流入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集中在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上,对东道国尤其是对ก发达东道国的影响缺พ少关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是对中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停留在国家层面上,行业和企业层面的文献较少,这可能是由于数据获取上的困难。但宏观目标最终要靠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来实现,因此对我国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蔡锐,刘泉.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 2.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 3.项本武.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4.陈石清.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实证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